1樓:匿名使用者
自性涅槃指一切法本來沒有生滅相可得,本來如是,稱為自性清淨涅槃。自性或者佛性,是指對法的本質的認識,即是對覺悟的認識和追求,而不是說是指自己。性,是指本來的心性,由於有這樣的心,才說具有覺悟和反省的能力。
但是從認識的方法角度講,自性是人人具有卻各自獨立,認識自己只是認識的開始,也是認識「自性」「佛性」這個概念的一個必然渠道,所以禪宗所說的認識自己,不是隻求看自己,而是通過尋找自己、認識自己的過程中去認識「法」。這個過程,就是「修行」。
真正的修行者,自覺覺他,直至覺行圓滿。
所謂自覺覺他,就是一方面要求自己的覺悟,另一方面幫助和旁觀他人的覺悟。既不能完全脫離自己的覺悟而說他人如何如何,也不能單獨求證自己的解脫而忽略他人的痛苦煩惱。
從狀態上講,需要先有覺於「我」,然後以「我」的證明、覺悟、批判,而截斷「自我」,然後以「無自我」的狀態反觀他人以理解他人、分析他人、解脫他人。所以可以說:「我覺,故我在」,因為自我覺醒才知道自我的意義、行為目的。
覺,既是覺自己,也需要同時覺他人。
2樓:匿名使用者
自度便是度他!我看到你得度了,我便深信!便有得度機緣!
你自度了!你的各界冤親便解脫很多!這不是度他嗎?
3樓:匿名使用者
先得自度,才談得了度他人,平時說的度他,只能算是發願。
4樓:匿名使用者
自性涅槃是指無佛無眾生,無眾生可度。
"自性"在佛語裡面是什麼意思?
5樓:匿名使用者
自性即人們心中本來就有、本自具足的光明性智,是人的精神本體(法身)。佛教裡的毗盧遮那佛就是法身佛,它所代表的就是自性中的光明智慧,所以又稱為大日如來佛。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尊大日如來佛,都有光明的法身,有一個心中的太陽。
毗盧遮那佛--我們心中的光明力量,它帶給我們溫暖,**我們心靈的創傷,平息我們內心的情感風浪,它賜給我們朝氣和活力,讓我們不被消極的畏懼所懾服而轉逃避為積極進取:它賜給我們精進的力量,讓我們不被挫折打倒而轉失敗為成功;它賜給我們光明的智慧,讓我們徹底破除內心的迷執和愚闇,讓我們不被「貪、嗔、痴」三毒所蠱惑,而使我們能清醒地思考,明白事理,實踐善行,表現同情和慈悲,發揮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它光耀、亮麗我們的人生!
毗盧遮那佛是精神生活的主體,是我們心中本來具有的光明性,本來具足的智慧,本來自在的菩提。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可以發揮積極光明的心智,從而改變自己的生活,扭轉頹勢,轉敗為勝,成就成功幸福的生活。
6樓:匿名使用者
自性,是佛學典籍中經常出現的一個重要概念。在佛教的各個宗派中,不論是小乘,還是大乘,是教下,抑或是宗下;都談到它。但由於各家的核心思想不同,所以賦予的含義也往往不一樣。
本文將舉出幾種代表性的說法並作一比較說明。
一、各家所說的「自性」
(一)有部的自性。有部,具稱說一切有部,是上座部流出的大部派,盛行於西北印加溼彌羅一帶,人才輩出,註疏豐富。主要論典有「六足一身」。
「六足」即《法蘊足論》、《集導門足論》、《施設足論》、《品類足論》、《界身足論》和《論身足論》;「一身」是《大毘婆沙論》,及《發智論》等。其理論特點是三世實有,法體恆有。
有部之所以得名一切有部,就是因為它主張三世實有,法體恆有的緣故。有部將一切法加以歸納分類,其中最完整的分類,要算世友的《品類足論》及世親的《俱舍論》中所說的五位七十五法。五位.即色法、心法、心所注、心不相應行法、無為法。
色法分為十一種,心法一種,心所法分為四十六種,心不相應行法分為十四種,無為法分為三種,共合七十五種法。這些法在有部看來,都有它的自性,此自性恆有。
那麼自性是什麼呢?在《大毘婆沙論》中有自性門,說明某法的體性是什麼,這就是出體。有部論師對世間、身心一切現象,瞭解為複雜的綜合體,分析複合體而發現內在單一的本質,就是自性。
這就是實有與假有。如《大毘婆沙論》卷一三三曰:「地云何?
答:顯形色,此世俗想施設。……地界云何?
答:堅性觸,此是勝義能造地體。」這裡把地分為二種:
常識中的地,是和合有,是世俗假想施設而非真實的;佛說的地界,那是勝義有。從複合的總聚,而探得一一法的自性,也稱為分。分是不可再分析的,也稱為我。
如《大毘婆沙論》卷九曰:「我有二種:一者法我,二者補特伽羅我。
善說法者,唯說實有法我,法性實有,如實見故。」 此外自性,還有本性等別名,顯示了一切法自性,是自有、自成的,永恆存在的,所以《大毘婆沙論》卷二十一曰:「諸法實體恆無轉變,非因果故。
」對於這樣恆有的自性,與現實的無常生滅現象似乎相違,與緣起因果也彷彿不合。針對這些疑問,在《大毘婆沙論》中有著詳細的解釋說明,茲略引幾段。如《論》卷七十六曰:
「未來諸法集現在時,如何聚物非本無今有?現在諸法散往過去時,如何聚物非有已還無?答:
三世諸法,因性果性,隨其所應,次第排立。體實恆有,無增無減,約依作用,說有說無。諸聚集物,依實有事,假施設有,時有時無。
」這是說,諸法實體在三世中恆有,不能說從無而有,有已還無的,但依作用可以說有說無。
又如《論》卷三十九曰:「問:諸行自性有轉變不?
設爾何失,若有轉變,云何諸法不捨自相?若無轉變,云何此中說有住導?答:
應說諸行自性無有轉變。複次有因緣故說無轉變,有因緣故說有轉變。有因緣故說無轉變者,謂一切法各住自體、自我、自物、自性、自相,無有轉變;有因緣故有轉變者,謂有為法得勢時生,失勢時滅……故有轉變。
」這可見有為法的生滅有無,約作用、功能而說。自體是恆住自性,如如不變的,因此稱為恆有。
至於三世因果的建立,在有部有四大論師的不同主張,即法救、妙音、世友、覺天。這裡但舉出有部正宗世友的主張來介紹一下。如《大毘婆沙論》卷七七曰:
「說位異者,彼謂諸法於世轉時,由位有異,非體有異。如運一籌,置一位名一,置十位名十,置百位名百,雖歷位有異,而籌體無異。如是諸法經三世位,雖得三世而體無別。
此師所立,體無雜亂,以依作用立三世別。謂有為法,未有作用名未來世,正有作用名現在世,作用已滅名過去世。」三世但依作用有無建立,自體則是恆有不變,所以三世實有,法體恆有。
(二)中觀家的自性。在佛滅度後的
五、六百年間,印度佛教史上是部派佛教盛行時期,由其是一切有部影響極大。到了佛滅後七百年間,有龍樹大士出世,因感於有部思想不契合佛意,遂依《般若經》,造《中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等,針對著有部三世實有、法體恆有的思想,給予猛烈的評擊。同時,高豎緣起無自性的中道法幢,在印度佛教史上放出異常的光彩。
中觀家的核心思想,就是緣起性空。緣起,即宇宙間一切有為現象,都是因緣和合而生起的。性空,謂由因緣和合而生起的一切現象,皆無自性。
《大智度論》卷三十一曰:「性名自有,不待因緣,若待因緣,則是作法,不名為性。諸法中皆無性,何以故?
一切有為法皆從因緣生,因緣生則是作法,若不從因緣和合則是無法。如是一切諸法性不可得故,名為性空。」又如《中論·四諦品》曰:
「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名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這是說一切法無不是緣起,緣起法必然沒有自體,沒有自體所以性空。
自性與緣起,從有部的立場去看,本來可以並立而相成的,但到了中觀家的經論裡就變成水火不容了。以自性是自有、自成、永恆存在的,有自性就不必待緣起。既然待因緣和合而生,那就必然沒有自性。
因此,緣起必然性空,性空才能建立緣起,只有這樣才是符合中道。像有部所說不僅不能建立,而且也是落於常見了。
(三)唯識家的自性。唯識學是佛滅後九百年間,由無著、世親兄弟共同興起的一個教派。它與龍樹倡導的中觀學分庭抗禮,形成了印度佛教史上的空有二宗。
前面說過,空宗的特徵是徹底否定自性,闡明一切法都無自性空,可是,到了唯識家經論裡又講究自性。於是,又有了空有之爭。
唯識家的核心理論是三自性;即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三性」 是唯識家對一切法的本質及狀態所作的歸類性的說明。其具體內容據《唯識三十頌》中說:
「由彼彼遍計,遍計種種物,此遍計所執,自性無所有。依他起自性,分別緣所生。圓成實於彼,常遠離前性。
」此二頌中,前一頌解釋遍計所執性。「彼彼」顯示眾多;「遍計」是周遍計度,謂我人能緣心不斷地於所緣境上虛妄分別,錯誤的認為有我有法,我法二執即是遍計所執性。次一頌的前半頌解釋依他起性。
依他起性,是由因緣和合而生起的一切現象。次半頌顯示圓成實性,圓成實乃聖智所緣的境界,是由遠離我法二執而顯。而三性的有無,頌中但曰遍計所執自性無所有、依他、圓成都未提及,可見是有的。
對三性有無作進一步說明的是三無性。《唯識三十頌》繼三性之後曰:「即依此三性,立彼三無性,故佛密意說,一切法無性。
初即相無性,次無自然性,後由遠離前,所執我法性。」這裡說明了一切法無性,即三無性是佛陀密意說的。在三自性中,遍計所執性的沒有,是為「相無性」。
依他起性,謂因緣和合而生起的事物現象是有的,而自生、自成的永恆性則是沒有,是為「生無性」。圓成實性由遠離二執而顯,且不從其本身去看。相對遍計執性而言,則是有的。
因此,在三無性中,只有遍計執性才是真實無性,依他、圓成皆是假說無性,非性全無也。
中觀家講緣起性空,唯識家講依他、圓成有自性,乍看之下似乎矛盾。其實,二者並不相違背。為什麼?
因為所說的自性含義不同。中觀家破的自性,是有部所建立的自性。它具有自有、自成、永恆存在的意思,這種自性在緣起法中當然不能成立,是沒有的,而唯識家也是反對的。
《唯識三十頌》講到依他起性時說無自然性,此自然性豈不是有部所立,而為中觀家所破的自性嗎?再看唯識家所說的自性,「自」是簡別它為義;「性」是體義、質義。謂因緣聚合而成現象,具有相對的體質及簡別於他的功能,稱為「自性」。
此自性的含義正好與法的含義相等,這樣,有法就有自性。所以,唯識家把依他起與自性聯絡在一起並不矛盾。而唯識家這種自性,中觀家也不排擠,原因是中觀家也承認性空而又宛然有的現實。
《心經》所說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就是最好的證明嗎?
(四)禪宗的自性。禪宗,是達摩西來以心印心,代代相傳而形成的一個宗派。這宗派的特點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心」為我人現前一念之妄心;「性」是生起心的相本,是心的本原。在禪家語錄裡,或曰本來面目、或曰本性、或曰佛性、或曰自性等。尤其自性一名,禪家使用偏多,如《六祖壇經·序品》 中五祖對神秀曰:
「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這裡以無上菩提為自性,說明明心見性情況,意謂神秀尚未見性。又同品六祖悟後曰:
「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曰:「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動搖,何期自效能生萬法。祖(五祖)知悟本性,謂惠能曰:
不識自心,學法無益;若識自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又《般若品》六祖曰:「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
」顯然,這裡的自性就是佛性。它具有本來具足、清淨、不生滅、不動搖、能生萬法的特點,聖人悟之而成道,凡夫迷之則流轉生死。
禪家所講的自性與有部所說的自性,約其自生、自成、永恆存在的一點,頗為相同。但有部是指緣起現象的世俗諦;神宗則建立在無相寂滅的第一義諦中。緣起現象的世俗諦,因為緣起的,自然不存在自生、自成、永恆存在的自體,故為中觀家所破。
禪家從無相寂滅的第一義諦裡說明:無相寂滅的第一義諦非緣起,非緣起故自性得以建立。
二、結 論
總觀以上四家所說:有部的自性,是指因緣聚合的有為現象中,具有自生、自成、永恆存在的自體,唯識家的自性,是指依他生起的一切現象,各有相對獨立的體質及簡別於他的功能,禪家的自性,是指我人本具的真如佛性。中觀家所破的物件,主要是有部所說的自性。
至於唯識、禪宗所說,從論主龍樹破執的動機去看,顯然不是他所要破的,而若有人執以為實有,中觀家也會破斥的。
更換受力點是否意味著受力質點位移
一 功的概念 在力學中,力的作用效果有三種 瞬 轉動瞬心,按照功的第一種定義方法,該靜摩擦力j時效果 用牛頓第二定律描述 時間累積效果對圓柱體不做功,但按照功的第二種定義方法,則容 用動量定理描述 空間累積效果一一用功與能 易誤認為該力f對圓柱體做功,因為此處易誤認為的關係來描述。在力的空間累積的度...
不能自主呼吸,是否意味著死亡,不能自主呼吸能活多久
白天都會呼吸暫停感覺,晚上經常不能呼吸到憋醒,好痛苦 heart桑切斯 不是啊利用呼吸機呼吸的病人有很多 都不會被判定為死亡的 不能自主呼吸能活多久 文件類共創空間 你好。這個問題很難回答,你應該問你的主管的醫生,我想他會給你講的,你這樣的情況有的人可以活很久,但是有的人只有幾天的時間,重的話幾個小...
ups電源引數500va是否意味著可以負載功率500w的電腦
細萍 500va的ups一般功率因數只有0.65,大約為325w,如果你的計算機超過了400w,就會造成ups過載。因此,你的ups不能帶你的計算機。不過,一般的電腦應該沒有400w,應該為400va才對,你是不是算錯了,再核實一下吧。 對於你的電腦的可以帶得起的,不過不是500w就能帶500w,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