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與人文的關係,自然條件與人文資源的關係

時間 2021-08-30 11:14:17

1樓:崔綺琴

生態學:研究生物與其環境的相互關聯的科學(生態學與經濟學都是研究資源的稀缺性)

1.2生態與人文的關係:1)動植物的生命活動作用於其生存的環境,而環境也會反作用於生物;2)人分為社會屬性和自然屬性的人,此時的環境則為經濟、社會、政治、軍事,人與環境相處,而環境又影響到人;3)在生物與環境;人與環境這兩個範疇的相交處則為生態學的範疇

1.3生態理念:1)生態是軟實力(中國的傳統文化,孝道、尊重、自然景觀);2)活的簡單(簡單就是重要的,更難以離開的;如吃得簡單--多吃處於低階食物鏈的食物,多吃應季食物);3)順應自然;4)沒有完美的適應;5)利他就是利己

1.4生態法則:1)適者生存法則;2)共生法則;3)食物鏈法則;4)生態位法則;5)邊緣效應法則;6)中度干擾法則(中度干擾可以維持生物的多樣性)

本章主要講的就是生態與人文,這兩個看似沒有關聯的名詞,其實裡面大有學問。人文離不開生態,生態與會受到人文的影響,這兩者之間是剪不斷的關聯。由此可以理解到我們在發展自己的文明的時候,也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因為這都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我們唯有維持這裡兩者的平衡,才能生活得更好。

2樓:橘說娛樂

生態學(ecology)是研究生物與環境,及生物與生物之間相互關係的生物學分支學科。

生物的生存、活動、繁殖需要一定的空間、物質與能量。生物在長期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對周圍環境某些物理條件和化學成分,如空氣、光照、水分、熱量和無機鹽類等的特殊需要。各種生物所需要的物質、能量以及它們所適應的理化條件是不同的,這種特性稱為物種的生態特性。

任何生物的生存都不是孤立的:同種個體之間有互助有競爭;植物、動物、微生物之間也存在複雜的相生相剋關係。人類為滿足自身的需要,不斷改造環境,環境反過來又影響人類。

隨著人類活動範圍的擴大與多樣化,人類與環境的關係問題越來越突出。因此近代生態學研究的範圍,除生物個體、種群和生物群落外,已擴大到包括人類社會在內的多種型別生態系統的複合系統。人類面臨的人口、資源。

環境等幾大問題都是生態學的研究內容。

自然條件與人文資源的關係

3樓:匿名使用者

人文地理學的發展經歷了知識積累、學科形成和理論演變、學科分化,以及理論和方法的革新等過程。按其發展順序,可分為古代、近代、現代三個階段。 古代階段是人文地理知識的積累時期,以片斷記述為主,出現了各種關於人地關係的論述。

在中國古籍中,載有許多關於人地關係的論述,其中既有《禮記·王制》篇中“廣谷大川異制,民生其間者異俗”這種帶有地理環境決定論的思想;又有《孟子·公孫丑下》中主張“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定勝天的思想;也有東漢時期王充的《論衡·明雩》篇中“夫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能隨行而應人”的主張人、地各有規律,反對人地關係絕對化的思想。不過中國古代並沒有產生系統表述人地關係思想的人文地理著作來。 在西方,地理學一直是把地球作為人類的家鄉來研究,古希臘、羅馬學者如希羅多德、斯特拉波等,都在其著作中對各地的人文地理現象作過論述。

中世紀的西歐形成一些相互隔離、閉關自守的君主制國家,經濟、文化處於衰落狀態,人文地理學的發展相應處於停滯狀態。與此同時,阿拉伯國家的地理學獲得較大發展,伊德里西等學者在著作中記述了不少人文地理現象。 15~17世紀,歐洲航海者開闢新航線以及“發現”新大陸後,歐洲各國陸續出版了各種地理著作,其中有不少篇幅是關於世界各地人文地理的描述,大多偏重於種族、聚落等方面的研究,對於人文地理學的發展起到巨大促進作用。

在19世紀裡,地理學開始形成自然和人文兩大分支,近代科學地理學的奠基人洪堡德和李特爾,分別為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創立了早期理論。從此,人文地理學出現一系列理論,各分支學科陸續建立並形成了體系。 人文地理學的理論的形成和演變是從李特爾用經驗法和比較法,研究世界各地區各種地理現象的因果關係開始的。

李德爾在他的《地理學-地理對人類素質和歷史的關係》一書中,**了自然現象與人文現象的相互關係,把自然作為人文的基本原因,強調自然界對人類歷史的影響。在他去世後,人地關係理論在各國有不同的發展。 德國地理學家拉採爾在2023年和2023年出版的《人類地理學》-書中,論述了人類作為環境的產物,其活動、發展和分佈受到環境的嚴格限制。

以後他的學生美國地理學者森普爾和亨廷頓等人更加強調地理環境對人類文明的決定性作用,他們的觀點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形成系統的環境決定論。 幾乎與此同時,法國的地理學家維達爾·白蘭士提出了另一種人地關係論,後人稱之為可能論或或然論。他認為地理學的任務是闡述自然條件與人文條件在空間上的相互關係,自然環境提供一定範圍的可能性,而人類在創造居住地時,按照自己的需要、願望和能力來利用這種可能性。

他的這一觀點在其學生白呂納2023年發表的《人地學原理》一書中得到進一步發揮,白呂納認為自然是固定的,人文是無定的,兩者之間的關係常隨時代而變化。維達爾·白蘭士和白呂納等人的觀點對法國地理學影響很深,從而形成法國學派。 英國利物浦大學的羅士培教授受法國學派的影響,2023年創用了“調節”一詞,創立“適應論”。

他認為調節包含兩重含義,即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限制,以及人類社會對環境的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羅士培認為人文地理學研究人-地之間雙向的相互關係,主要**人類社會活動對環境的適應能力。 美國地理學家巴羅斯2023年發表“人類生態學”一文,提出生態調節論。

他主張人文地理學是研究人類的生態的觀點,在人地關係中人是中心論題,其他現象只是當它們涉及人及其對它們的反應時,才有必要說明。他還認為歷史學研究人類在時間上的關係,地理學則應側重於分析人類在空間上的關係。 20世紀初,德國學者施呂特爾提出文化景觀的概念,認為**原始景觀轉變為文化景觀的過程是地理學的主要任務。

以後美國地理學家索爾又提出,人類按其文化的標準,對天然環境的自然現象和生物現象施加影響,將它們改變為文化景觀。 隨著人文地理學的理論發展,研究內容和範圍也不斷擴大,人文地理學同自然地理學-樣開始分化,陸續出現了一些分支學科,並形**文地理學的學科體系。人種地理學、人口地理學、聚落地理學、文化地理學、政治地理學、商業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工業地理學、農業地理學、交通

有關人文視野中的生態學的課程內容的主題有哪些

4樓:莉羽藍翡翠

人文視野中的生態學

一、難捨難分——生態與人文關係導論

1.生態與文化的關係

2.生態理念與軟實力

3.生物界與人類社會的共生法則

二、身土不二——環境對文化的影響

1.維度及溫度對古代文明的影響

2.土壤和水源對王朝國運的影響

3.飲食文化與生態的關係

4.生態對語言文字的影響

5.地域文化與生態的關係

三、適者生存——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1.生物界與人類社會的趨同與趨異適應

2.人種的地域差別

四、數量還是質量?——種群生態對策

1.自然界種群與人口的增長模式及數量調節

2.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r,k對策(r代表以量取勝,k代表以智取勝)五、對手就是朋友——種內及種間關係

1.自然界與人類社會中的正相互作用(合作)和負相互作用(競爭)2.自然界的協同進化與人類社會的協同進化

六、自私的基因——行為生態

1.動物與人類的利他行為

2.自然界中與人類社會中的叢集行為

3.生物界中和人類中的性別與求偶行為

4.人類的性選擇與性魅力的進化意義

七、正因同根生--生態位的博弈

1.生態位的概念與現象及人類社會中生態位與文化多樣性、處世、教育、變革之間的關係

2.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特徵替代現象(近緣種競爭)3.生物入侵與外來文化現象

4.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生態位分離與共生

八、 物我同舟--物種保護

1.文化對生物保護的影響

2.人類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3.物種保護的措施

第九章 共同的家園——生態系統

1.食物鏈的與各國食物消費的差異

2.邊緣效應與中度干擾

第十章 發展的代價——環境保護

1.生態危機:能源危機、資源危機和環境安全危機2.環保與發展的關係

3.全球化與生態保護

4.進行生態建設時需要克服的觀念與認知

找的很辛苦,望支援~

區分含義:文化生態,生態文化,人文生態,自然生態,生態環境。謝謝!!!

5樓:手機使用者

文化生態 = cultural ecology生態du

zhi文化 = ecological culture人文生態dao = humanity ecology自然生態 = natural ecology生態環境 = ecological environment人文生態主要研回究總體的人類與生態之間的關係,而文化生態則答是更細分的人類文化與生態的關係。

數學與人文科學的關係,數學與人文科學的關係是什麼

1.中國現代化程序與全球化知識經濟時代的臨近,不僅引發了人文精神討論,而且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也已遍喻社會。人文學科 與 人文科學 諸詞終於在20世紀末進入漢語。但這些名稱概念 從 人文精神 人文素質 到 人文科學 學理內涵該怎樣理解呢?它們在根本上歸屬人文科學原理。這也就是本書的內容。就其主要方面...

鳥與人文言文,《鳥與人》的翻譯,全文翻譯

鑰 小鳥問它父親 世上最高階的生靈是什麼?是我們鳥類嗎?老鳥答道 不,是人類。小鳥又問 人類是什麼樣的生靈?人類 就是那些常向我們巢中投擲石塊的生靈。小鳥恍然大悟 啊,我知道啦!可是,人類優於我們嗎?他們比我們生活得幸福嗎?他們或許優於我們,卻遠不如我們生活得幸福!為什麼他們不如我們幸福?小鳥不解地...

簡述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基本關係

小嫣老師 科學與人文有著各自不同的追求。科學旨在於認識客觀世界的本質及其規律,它以 求真 為其基本精神,是關於 是什麼 的問題,因此,真正的科學是拒斥情感的。人文則更多志於滿足個人與社會需要的終極關懷,以 求善 為基本精神,是對 應該是什麼 問題的思考。人文往往以非邏輯的 非實證的方式同人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