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單元的問題,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單元的問題

時間 2022-08-12 23:19:31

1樓:紫狐仙人

1選a原因1。男女性別比例,是結婚因素,可以判定結婚人數的多少,從而判斷出生率。2。出生率和3.死亡率直接增長率掛鉤。

排除法:遷移率和發展程度有關,人口密度和現有人口數量,因為是動態變化,所以也排除。

2.選a,b

原因:a.,因為城市基本上是獨生子女,而農村家庭基本上都有兩三個孩子,城市和農村的老年人的基數應是差不多的,所以老年人在城市總人口中所佔的比例比農村大

b.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主要表現出"兩高、兩大、兩低"的基本特徵。即高速、高齡;基數大、 差異大;社群養老社會水平低、自我養老和社會養老意識低的現狀。

3.答:1)這些國家都有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人們的生育觀念發生改變2)經濟的快速增長、科學技術的進步,人民醫療條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壽命大大延長。

補充說明:如果是單問中國,還要加上「計劃生育」,因為這個政策遏制了人口的增長。

一般說來,消費水平越高的地方,老齡化程度也越高。原因是消費水平高,文明程度和醫療水平也相對較高,人的年齡也就越大,而出生率則不高(發達國家的出生率低),就會使老齡化程度上升。

4。收入、職業和居住地的地域特徵是對勞動力遷移影響顯著的幾大因素。勞動力向經濟發達和城市地區遷移是一般規律。

人力資源最小的一項是印刷業。原因,人力資源就是人才,資訊產業和晶片產業都是需要高學歷的人才,首先排除。高階時裝業與印刷業相比還是需要學歷的。

2樓:

1a,2b,3有關,一般消費水平高,常伴隨老齡化,4勞動力資源合理流動,有利於實現產值的增加,印刷業

跪求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單元知識點

3樓:匿名使用者

必修二部分(高一)第一章 人口的變化§1 人口的數量變化1、一個地區人口的數量變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長和機械增長(人口遷移)。其中,影響人口數量變化的決定性因素是自然增長,而機械增長對人口數量的影響力隨著範圍的增大而減弱。2、從時間上看,世界人口數量的變化在不同歷史時期是不同的,從總的趨勢來看是不斷增長的,二戰後則進入快速增長時期,70年代後增長速度減緩。

從空間上看,集中於歐洲、北美洲、大洋洲的發達國家,人口自然增長率較低,日本、俄羅斯;德國、法國、匈牙利等國家甚至出現了人口負增長現象;而集中於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發展中國家人口自然增長率較高。因此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採取的人口政策是不同的。3、世界人口增長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三項指標共同構成的,可以分為原始型、傳統型、現代型三種型別。

4、圖中曲線①表示出生率,曲線②表示死亡率。a表示的人口增長模式是原始型,b表示的人口增長模式是傳統型,c表示的人口增長模式是現代型。在**中填出各種人口增長模式的相關特點。

5、影響人口模式轉變的主要因素是社會生產力,在人口模式的轉變過程中,首先出現下降變化的是死亡率。6、全球增長模式從總體來看處於由傳統型轉向現代型的過渡階段,從區域性看,發達國家以及中國等少數發展中國家已經進入現代型型,而大部分發展中國家仍然處於由傳統型轉向現代型的過渡階段。§2 人口的空間變化1、人口遷移按照是否跨越國界可以分為國際人口遷移和國內人口遷移。

2、國際人口遷移總體特點是以集團性、大批量的移民為主。①19世紀以前主要遷往新發現的大陸,如由歐洲遷往美洲、大洋洲,開發了新大陸,傳播了工業文明,改變了人種的空間分佈。②二戰後的人口遷移主要特點是定居移民減少,短期流動人口增加,遷移方向主要由發展中國家遷往發達國家以及世界性的大型能源基地,主要遷出區是拉丁美洲,主要遷入區有歐洲、北美和西亞、北非地區。

3、我國人口遷移分為兩個階段:①20世紀80年代以前,為了開發邊疆,主要以政策性遷移為主。②20世紀80年代以後,主要特點表現為人口遷移規模增大,頻率加快,遷移方向主要為由農村向城市,由內陸向沿海。

4、我國人口遷移的主要意義:①調節人口空間分佈;②調節人才餘缺;③加強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④促進經濟發展、縮小地區經濟差距。5、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社會經濟因素、個人動機和需求等,從總體上看,最主要的影響因素往往是經濟因素。

§3 人口的合理容量1、①環境人口容量:是環境承載力最重要的指標,表示一個地區能養活的最大人口數量;②人口合理容量表示一個地區在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所能養活的最大人口數量。二者均具有不確定性性。

2、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主要包括資源、科技水平、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等,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資源,與環境人口容量成正比的是資源和科技水平,成反比的是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3、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關鍵是既要提高生活質量,又要保持好生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發展;對於不同國家和地區來說,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關鍵措施是不同的,發展中國家要盡最大可能將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規模之內,而發達國家要建立公平秩序,保證大多數人追求生活質量的平等權力。第二章 城市與城市化§1 城市內部空間結構1、城市形態分為組團狀(重慶)、團塊狀(北京、成都、合肥、華盛頓)、放射狀(延安)、條帶狀(蘭州、洛陽、西寧、宜昌)等。

2、影響城市形態的因素有自然條件(地形、河流等)和社會經濟條件(交通、經濟、文化、歷史等)。如:平原地區的城市形態多為團塊狀,山區和丘陵區的城市形態則多為組團狀。

3、城市中最常見的功能區主要是住宅區、商業區、工業區。各功能區之間沒有明顯界線;各功能區可能兼有其它土地利用方式;不同規模和型別的城市,其功能區構成不同。4、住宅區:

城市最廣泛的土地利用方式,中高階與低階住宅區呈背向發展。 5、商業區:需要便捷的交通及大量消費者;分佈以市場最優或交通最優為原則;多位於市中心、交通幹線兩側或街角路口;大多呈點狀或條狀。

6、工業區:專業化程度較高,相互之間協作性強;不斷向外緣移動;分佈於交通便利地區(靠近公路、鐵路、河流等)7、影響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最主要的因素是經濟因素,如地租的高低(主要取決於交通便捷程度及距市中心遠近)、各類土地利用方式的付租能力等。8、圖中a表示工業,b表示住宅,c表示商業,由市中心向外緣遞變最快的是商業,①-③中適合發展住宅區的是②,適合發展工業區的是③,適合發展商業區的是①。

9、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結構包括同心圓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10、城市規劃的合理性必須兼顧生態、經濟、社會效益。例如:

要有便利的交通條件;協調好相互的位置關係,以減少汙染;設定必要的防護帶;必要的衛星城建設等等。§2 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功能1、城市等級越高,其服務種類越多,服務級別越高,服務範圍越大。城市服務範圍通常不固定,沒有明顯界線。

一般城市服務範圍包括城市本身、周圍的小城鎮以及廣大農村地區;省會城市服務範圍覆蓋周圍各縣乃至全省;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服務範圍則可擴充套件至全國。2、城市規模和等級與其地理位置相關,位於資源豐富、交通便利的地區,有利於城市等級的提高。3、合理佈局城市的原則:

①高等級城市數量少,低等級城市數量多;②低等級城市分佈於高等級城市周圍;③高等級城市相互距離較遠,低等級城市相互距離較近;④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範圍層層巢狀(高等級城市服務範圍包含低等級城市服務範圍)§3 城市化1、人口向城鎮集聚、城市範圍不斷擴大、鄉村變為城鎮的過程就是城市化。其水平高低的主要衡量標準包括城市人口比重、城市人口數量、城市用地規模和麵積等,其中最重要的標準是城市人口比重的高低。2、促進城市化發展的原因主要包括:

農村(推力):人口過剩(對土地壓力大)、自然災害頻繁嚴重、收入低、社會服務短缺;城市(拉力):就業機會多、社會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設施齊全、交通便利。

3、發達國家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大),發展速度慢,已經進入城市化的後期成熟階段,多出現逆城市化現象,從而出現眾多的衛星城。4、發展中國家城市化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城市人口比重小),發展速度快,已經進入城市化的中期階段,多出現郊區城市化現象,造成城市規模和麵積不斷擴大。5、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即可以改善環境,如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設施、綠化環境等,也可以破壞環境,產生環境汙染問題(大氣汙染、水體汙染、固體廢棄物汙染、噪音汙染、光汙染、電磁輻射汙染等)和生態破壞問題(如生物多樣性減少),另外還可以產生交通及居住條件差、失業和就業問題突出、社會秩序混亂、內城衰落等現象。

6、人類解決城市化問題(建造生態城市)的主要對策:  ①發展節能建築和綠色交通,減少環境汙染。  ②使城市與自然環境保持協調,建立良性迴圈:

例如:�8�3  a.城市化發展要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與環境保護相協調�8�3  b.

控制大城市規模,分散大城市職能,建設城市新區和建設衛星城�8�3  c.合理規劃城市,處理好城市各功能區的關係�8�3  d.提高綠化�8�3  e.

其他措施:合理進行交通改造、住房改造、加強社會秩序管理、合理調整產業結構

求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單元複習提綱

4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單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公轉和自轉

繞轉中心 太陽 地軸

方向 自西向東(北天極上空看逆時針) 自西向東(北極上空看逆時針,南極上空相反)

週期 恆星年(365天6時9分10秒) 恆星日(23時56分4秒)

角速度 平均1�0�2/日 近日點(1月初)快遠日點(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時15�0�2(兩極除外)

線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時 從赤道向兩極遞減,赤道1670km\小時,兩極為0.

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關係:

(1)黃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黃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0�226』

(2)太陽直射點在南北迴歸線之間的移動

二: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更替(2)地方時 (3)沿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發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①晝夜長短的變化

北半球:夏半年,晝長夜短,越向北晝越長 ①太陽直射點在那個半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晝現象 那個半球晝長,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晝短夜長,越向北晝越短 晝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夜現象 晝夜平分

南半球:與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

隨緯度的變化 夏至日:由23�0�2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0�226』s向南北降低

23�0�226』n以北在夏至日達到最大值 離直射點越近高度

隨季節的變化 23�0�226』s以南在冬至日達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迴歸線之間每年有兩次直射

四:光照圖的判讀

(1)判斷南北極,通常用於俯檢視,判斷依據為:從地球北極點看地球的自轉為逆時針,從南極看為順時針;或看經度,東經度遞增的方向即為地球自轉的方向.

(2)判斷節氣,日期及太陽直射點的緯度 晨昏圈過極點(或與一條經線重合),太陽直射點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線與極圈相切,若北極圈有極晝現象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北緯23�0�226』,若北極圈有極夜現象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南緯23�0�226』

(3)確定地方時 在光照圖中,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經線為正午12點,晨昏線所包圍的白晝部分的中間經線為12點,晨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的地方時為6點,昏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為18點,依據每隔15�0�2,時間相差1小時,每1�0�2相差4分鐘,先計算兩地的經度差(同側相減,異側相加),再轉換成時間,依據東加西減的原則,計算出地方時

(4)判斷晝夜長短 求某地的晝(夜)長,也就是求該地在緯線圈上晝(夜)弧的長度,這個長度也可由晝(夜)弧所跨的經度數來推算

(5)判斷正午太陽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區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不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和,再用90�0�2-兩地緯度差即為所求地的正午太陽高度

五:晨昏線與經線和緯線

(1)根據晨昏線與緯線相交判斷問題

①晨昏線通過南北極可判斷這一天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後

②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晝,可判斷這一天為6月22日前後,北半球為夏至日,北半球為夏季,南半球為冬季

③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夜,可判斷這一天為12月22日前後,北半球為冬至日,北半球為冬季,南半球為夏季

(2)根據晨昏線與經線相交關係判斷晝長和夜長

推算某地晝長或者夜長,求晝長時,在晝半球範圍內算出該地所在地的緯線圈從晨線與緯線圈交點到昏線與緯線圈交點,所跨的經度除以15即該地晝長,如果圖上只畫了晝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圖中白晝所跨經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該地的晝長

七:區時,地方時的計算

第一步:先求兩地的經度差.

第二步:再求時間差,以每一度經度相差4分鐘來算.

第三步:然後判斷兩地的東西方向,求東用加,求西用減.若求出的時間大於24小時,則減24,日期加1天,若時間為負值,則加24小時,日期減去1天.

高中地理問題,一些高中地理問題

1.為什麼世界人口直至今日仍主要分佈在歐 亞 非這三個大陸 緯度過高過低,都不適合人類的生存,如南極,美洲和澳洲是工業革命後的殖民地擴張後發展起來的。2.沿海城市的人口過度集中,可不可以將其中的人口遷移到內陸一些人口稀少如 新疆 青藏等地方?理論上可以,但是難度很大,社會原因 經濟上落後,就業崗位不...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歸納,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識總結

我們也是這一張卷子,題太多了。你哪個學校的啊? 聲業長孫永 內容太多,系統不讓上傳。如果願意,請留下郵箱,我將電子版給你發過去。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識總結 斯鳴玉冠輝 一 城市化 1 問題 環境質量下降環境汙染 交通擁擠,居住條件差 增加就業困難,失業人數增多 其他 貧困問題 內城衰落問題 人口老齡化問...

高中地理時差的問題,高中地理 時差問題

按你這麼說 應該選b 北京是東8區 按題 德國比北京晚6個小時所以應該是8 6 2 所以是東2區!向東跨過一個時區加一個小時,向西跨過一個時區減一個小時地球是球體 所以可以向東向西隨意算 不過向東如果過了國際日期變更線 就要向下減一天 地球是個球 有360度 被人為分為每15度 為一個時區!德國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