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12345a幫助
天體系統的層次:地月系→ 太陽系→ 銀河系 河外星系 → 總星系。
地理 宇宙
2樓:匿名使用者
既然宇宙是無限的,宇宙的增大隻代表人類能看到的宇宙的範圍變大了而已。
3樓:愛問問題
科學家認為它起源為137億年前之間的一次難以置信的大**。這是一次不可想像的能量大**,宇宙邊緣的光到達地球要花120億年到炸散發的物質在太空中漂150億年的時間。大爆遊,由許多恆星組成的巨大的星系就是由這些物質構成的,我們的太陽就是這無數恆星中的一顆。
原本人們想象宇宙會因引力而不再膨脹,但是,科學家已發現宇宙中有一種 「暗能量」會產生一種斥力而加速宇宙的膨脹。 大**產後的膨脹過程是一種引力和斥力之爭,**生的動體遠離,力是一種斥力,它使宇宙中的天體不斷遠離;天體間又存在萬有引力,它會阻止天甚至力圖使其互相靠近。引力的大小與天體的質量有關,因而大**後宇宙的最終歸宿是不斷膨脹,還是最終會停止膨脹並反過來收縮變小,這完全取決於宇宙中物質密度的大小。
理論上存在某種臨界密度。如果宇宙中物質的平均密度小於臨界密度,宇宙就會一直膨脹下去,稱為開宇宙;要是物質的平均密度大於臨界密度,膨脹過程遲早會停下來,並隨之出現收縮,稱為閉宇宙。 問題似乎變得很簡單,但實則不然。
理論計算得出的臨界密度為5×8^-30克/釐米3。但要測定宇宙中物質平均密度就不那麼容易了。星系間存在廣袤的星系間空間,如果把目前所觀測到的全部發光物質的質量平攤到整個宇宙空間,那麼,平均密度就只有2×10^-31克/釐米3,遠遠低於上述臨界密度。
然而,種種證據表明,宇宙中還存在著尚未觀測到的所謂的暗物質,其數量可能遠超過可見物質,這給平均密度的測定帶來了很大的不確定因素。因此,宇宙的平均密度是否真的小於臨界密度仍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不過,就目前來看,開宇宙的可能性大一些。
恆星演化到晚期,會把一部分物質(氣體)拋入星際空間,而這些氣體又可用來形成下一代恆星。這一過程中氣體可能越來越少(並未確定這種過程會減少這種氣體。)。
以致於不能再產生新的恆星。10^14年後,所有恆星都會失去光輝,宇宙也就變暗。同時,恆星還會因相互作用不斷從星系逸出,星系則因損失能量而收縮,結果使中心部分生成黑洞,並通過吞食經過其附近的恆星而長大。
(根據質能守恆定律,形成恆星的氣體並不會減少而是轉換成其他形態。所以新的恆星可能會一直產生.) 10^17~10^18年後,對於一個星系來說只剩下黑洞和一些零星分佈的死亡了的恆星,這時,組成恆星的質子不再穩定。
10^32年後,質子開始衰變為光子和各種輕子。10^71年後,這個衰變過程進行完畢,宇宙中只剩下光子、輕子和一些巨大的黑洞。 10^108年後,通過蒸發作用,有能量的粒子會從巨大的黑洞中逃逸出。
宇宙將歸於一片黑暗。這也許就是開宇宙「末日」到來時的景象,但它仍然在不斷地、緩慢地膨脹著。(但質子是否會衰變還未得到結論,因此根據質能守恆定律。
宇宙中的質能會不停的轉換。) 閉宇宙的結局又會怎樣呢?閉宇宙中,膨脹過程結束時間的早晚取決於宇宙平均密度的大小。
如果假設平均密度是臨界密度的2倍,那麼根據一種簡單的理論模型,經過400~500億年後,當宇宙半徑擴大到目前的2倍左右時,引力開始佔上風,膨脹即告停止,而接下來宇宙便開始收縮。 以後的情況差不多就像一部宇宙影片放映結束後再倒放一樣,大**後宇宙中所發生的一切重大變化將會反演。收縮幾百億年後,宇宙的平均密度又大致回到目前的狀態,不過,原來星系遠離地球的退行運動將代之以向地球接近的運動。
再過幾十億年,宇宙背景輻射會上升到400開,並繼續上升,於是,宇宙變得非常熾熱而又稠密。 在坍縮過程中,星系會彼此併合,恆星間碰撞頻繁。 這些結局也只是假想推論的。
近幾年來,一批西方的天文學家發表了關於「宇宙無始無終」的新論斷。他們認為,宇宙既沒有「誕生」之日,也沒有終結之時,而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大**中進行運動,迴圈往復,以至無窮的。 至於「宇宙無始無終」的新論是否正確,科學家認為,過幾年國際天文學界可望對此做出驗證。
4樓:匿名使用者
現在最新發現暗物質不斷把宇宙空間擴大,為什麼會擴大還在進一步研究中,。
5樓:匿名使用者
宇宙是無限的,這是相對的。只是目前我們人類的科技還無法把它解釋清楚而已。
有點像古人們認識地球一樣,什麼「天圓地方」、「蓋天說」、「渾天說」等等在當時還是很先進的!
6樓:在法光寺騎自行車的西洋菜
只能從維度上來解決這個問題,如果宇宙有邊緣,那它的邊緣外面又是什麼?
個人認為,2維和3維的空間增大的倍數是多了一維即已經增大了無數倍,1維只是一個基點,什麼都不存在,但是卻又是什麼都包含的存在。我們廣義上的宇宙最初就是一個奇點,那個奇點裡包含了所有的空間時間,會無限拓大,那麼4維的空間呢?人類在實驗室都沒能進入4維空間,但是物理學上已經把維度定到了11維了,已經是人類無法想象得到的。
對於宇宙觀不能從空間上去看待,也許,對於1億光年遠的地方,只通過蟲洞,一秒鐘就可以到達,宇宙膨脹增大的空間是相對於它的時間而言的,一個原子就是一個微縮的宇宙,很多宇宙學上的東西,只能用佛學來認知,須彌介子、三千無量世界、無邊。。。。
關於高一地理,宇宙與地球
7樓:匿名使用者
1、周期彗星一般圍繞恆星公轉;但也有非週期性彗星,只在恆星周圍出現一次(近似拋物線或者雙曲線軌道),就一去不復返了。
流星是進入大氣層的小天體,本來也是圍繞其它天體(在躺陽西內主要是太陽)運轉的,只是被行星的引力俘獲了。
2、天體在大範圍內是可以作為質點考慮的;但星際物質是群體,密度小體積大,並且又與形狀有關,所以一般不當作是天體;當然,廣義上來說還是屬於天體的。
3、天體的軌道在理想化情況下都是橢圓(這裡包括圓)、拋物線或者雙曲線型的。行星和周期彗星的軌道都是橢圓的,非周期彗星的軌道是拋物線或者雙曲線的。但由於其它天體的攝動,一般天體的軌道不會是很規則的上述的幾何形狀。
4、流星體是指引起流星現象的墜入大氣層的小天體;流星是流星體進入地球大氣層後距離摩擦並燃燒的現象,但有時候也指流星體。
5、彗星每次迴歸太陽附近,都會在太陽風的作用下被剝離出一些物質。當地球和這些物質相遇(一般是地球迎面闖入在地球公轉軌道附近的這些物質群中間將它們俘獲),就形成流星雨。是大量的流星呈輻射狀進入大氣層,並摩擦燃燒。
如果流星沒有燃燒完就落到地上,那就是隕石。
另外地球上的隕石還有一個**,就是臨近地球的其它大天體(通常是月球,火星比較罕見)被小天體撞擊時飛濺出的固態物質克服了大天體的第二宇宙速度脫離它的引力控制,但又機緣巧合下被地球引力俘獲最終墜入地球大氣。只是這個概率極小。
----
另外,只是應付學校地理課的話不用這麼詳細。對於軌道之類的,有個印象就行了。如果要理解,可能需要還沒學到過的解析幾何、天體物理的初步知識。
8樓:匿名使用者
1、彗星圍繞恆星公轉,流星就是進入地球大氣層的小天體,本來也是圍繞恆星運轉的,只是被地球的引力俘獲了;
2、這個就是個理解問題,不用那麼死板,我個人傾向於把星際物質也歸為天體;
3、天體的軌道都是橢圓、拋物線或者雙曲線型的。行星和周期彗星的軌道都是橢圓的,非周期彗星的軌道是拋物線或者雙曲線的;
4、流星體指構成流星的物質,流星是流星體進入地球大氣層後距離摩擦並燃燒的現象;
5、彗星每次迴歸太陽附近,都會在太陽風的作用下被剝離出一些物質。當地球和這些物質相遇,就形成流星雨。是大量的流星呈輻射狀進入大氣層,並摩擦燃燒。
如果流星沒有燃燒完就落到地上,那就是隕石。
9樓:匿名使用者
首先是行星圍繞橫行轉 太陽系裡就太陽是橫行 彗星也是一顆 行星只不過他的軌道是橢圓型的 軌道比較大 70年才運動一週
流星是一些 行星的碎片 流星的起因有很多種的 像行星的碰撞 行星 自己發生的小範圍的**
橢圓的是9大行星 一般都是橢圓的 人們多看成圓形像彗星的是扁長的
流星體和流星是單個與群體的概念
學習地理為什麼學地球與宇宙
10樓:d電
因為,地理抄是地球的知識襲,而地球是宇宙的組成部分。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關係的科學 。 宇宙環境是地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且地球上發生的許多地理現象都與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有關。
11樓:呼叫
因為這是地理科學的範疇,不然你想學什麼?
高一地理題,高一地理選擇題
b我國地屬北半球,太陽的直射角最大時為夏至日。此時北極圈內出現極晝現象,北半球晝長夜短,太陽直射北半球,地球處在遠日點,公轉速度最慢。高一地理題 高一地理題 c點地方時間是6點,經度是135 w。45 w與135 w經度相差90 地方時間相差6小時。45 w地方時間是12點,就是太陽直射點所在經線。...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的知識總結,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識點
朩 昜 地理其實很簡單,多看圖就可以了,一切題目源於課本 一 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 公轉和自轉 繞轉中心 太陽 地軸 方向 自西向東 北天極上空看逆時針 自西向東 北極上空看逆時針,南極上空相反 週期 恆星年 365天6時9分10秒 恆星日 23時56分4秒 角速度 平均1 日 近日點 1月初 快遠日...
高一地理,求解答,高一地理題目,求解答。
岩石重熔再生 岩石裸露 變質 固結成巖裸露地表的各種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固結成巖形成沉積岩由赤道到兩級 太陽輻射有低緯向高緯遞減由沿海到內陸 水分 帶季風氣候 溫帶大陸性氣候 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溫帶荒漠帶 瀟瀟和洋洋 1 美國的地理地形特徵 西部多山地,以科迪勒拉山系的落基山脈為主,太平洋東岸。東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