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後我國農村生產關係四次調整是

時間 2021-08-30 10:04:23

1樓: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村社會大致經歷了四次大的改革歷程:

50年代初土地改革運動,採取積極措施,幫助農民獲得土地。

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通過農業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改造和人民公社運動,實施土地公有制。

上世紀80年代初,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以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為中心的經濟制度及利益格局的重構,提出了「小康社會」概念。

第四次就是,十六屆五中全會所提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它是在統籌城鄉發展的大背景下,在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的新階段,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的總稱。它承接了改革開放以來實現溫飽的努力和發展成果,是建立在初步工業化和總體小康基礎之上全面的小康新農村建設,是對我國長期實行「一國兩策、城鄉分治」體制和政策的矯正。

可以說,老提法蘊含著新的思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建設要求,包括農村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三個重要方面。「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要歷史階段和工作載體,即通過新農村建設,逐步實現農村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政治民主、生活質量改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農村社會。

2樓:喝口奶昔九喵

1,1950-2023年,土地改革;

2,1956-2023年,三大改造的完成;

3,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

4,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3樓:令狐一心

第一次:2023年土地改革,變原來的地主土地所有制為農民土地所有制,但私有制性質沒變。

第二次:2023年三大改造,變原來的農民私有制為社會主義全民公有制。至此公有制確立。

第三次 :2023年,人民公社化運動,農民開始吃大鍋飯。

第四次:2023年,改革開放。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農村生產關係經歷的四次變革是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村社會大致經歷了四次大的改革歷程 50年代初土地改革運動,採取積極措施,幫助農民獲得土地。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通過農業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改造和人民公社運動,實施土地公有制。上世紀80年代初,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以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為中心的經濟制度及利益格局的重構,提出了 小...

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關係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含義及其辯證關係

生產力指具有一定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的勞動者和他們所使用的生產資料結合起來,從而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所發生的力量,也就是人類在生產過程中征服和改造自然界,並獲得適合自己需要的物質資料的能力 它是生產過程中人與自然的關係 生產力包括三個要素 勞動者 勞動資料 勞動物件 勞動者在生產力中是起主導作用的因素...

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各是什麼意思

1 生產力 人類改造 或破壞 自然創造 或毀滅 財富的現實能力。馬克思主義 科學的 界說生產力的範疇是物質生產過程 但人類的特徵是精神生產能力,近似於 科學技術 中人們與自然界的關係。生產力是由多種要素構成的複雜系統,基本要素有勞動者 勞動資料和勞動物件。馬克思認為生產力與三個因素個關係是這樣的 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