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關於“頓首”的哀傷的古文名字,求一篇關於“頓首”的哀傷的古文名字。

時間 2021-08-11 17:04:19

1樓:匿名使用者

李陵 《答蘇武書》

子卿足下:勤宣令德,策名清時,榮問休暢,幸甚幸甚!遠託異國,昔人所悲,望風懷

想,能不依依!昔者不遺,遠辱還答,慰誨勤勤,有逾骨肉。陵雖不敏,能不慨然!

自從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窮困,獨坐愁苦,終日無睹,但見異類。韋韝毳幙,以御風

雨。羶肉酪漿,以充飢渴。舉目言笑,誰與為歡?胡地玄冰,邊土慘裂,但聞悲風蕭條之聲

。涼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側耳遠聽,胡笳互動,牧馬悲鳴,吟嘯成群,邊聲四起

。晨坐聽之,不覺淚下。嗟乎子卿!陵獨何心,能不悲哉!

與子別後,益復無聊。上念老母,臨年被戮;妻子無辜,併為鯨鯢。

身負國恩,為世所悲。子歸受榮,我留受辱,命也如何!身出禮義之鄉,而入無知之俗,違

棄君親之恩,長為蠻夷之域,傷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

蒙明察,孤負陵心,區區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難刺心以自明,刎頸以見志,顧

國家於我已矣。殺身無益,適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輒復苟活。左右之人,見陵如此,以

為不入耳之歡,來相勸勉。異方之樂,秖令人悲,增忉怛耳。

嗟乎!子卿!人之相知,貴相知心。前書倉卒,未盡所懷,故復略而言之:昔先帝授陵

步卒五千,出征絕域,五將失道,陵獨遇戰。而裹萬里之糧,帥徒步之師,出天漢之外,入

強胡之域。以五千之眾,對十萬之軍,策疲乏之兵,當新羈之馬。然猶斬將搴旗,追奔逐北

,滅跡掃塵,斬其梟帥。使三軍之士,視死如歸。陵也不才,希當大任,意謂此時,功難堪

矣。匈奴既敗,舉國興師,更練精兵,強逾十萬。單于臨陣,親自合圍。客主之形,既不相

如步馬之勢,又甚懸絕。疲兵再戰,一以當千,然猶扶乘創痛,決命爭首,死傷積野,餘不

滿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創病皆起,舉刃指虜,胡馬奔走;兵盡矢窮,

人無尺鐵,猶復徒首奮呼,爭為先登。當此時也,天地為陵震怒,戰士為陵飲血。單于謂陵

不可復得,便欲引還。而賊臣教之,遂便復戰。故陵不免耳。

昔高皇帝以三十萬眾,困於平城,當此之時,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然猶七日不食,僅

乃得免。況當陵者,豈易為力哉?而執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視

陵,豈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寧有背君親,捐妻子,而反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為

也,故欲如前書之言,報恩於國主耳。誠以虛死不如立節,滅名不如報德也。昔范蠡不殉會

稽之恥,曹沬不死三敗之辱,卒復勾踐之讎,報魯國之羞。區區之心,切慕此耳。何圖志未

立而怨已成,計未從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足下又云:‘漢與功臣不薄。’子為漢臣,安得不云爾乎?昔蕭樊囚縶,韓彭菹醢,晁

錯受戮,周魏見辜,其餘佐命立功之士,賈誼亞夫之徒,皆信命世之才,抱將相之具,而受

小人之讒,並受禍敗之辱,卒使懷才受謗,能不得展。彼二子之遐舉,誰不為之痛心哉!陵

先將軍,功略蓋天地,義勇冠三軍,徒失貴臣之意,剄身絕域之表。此功臣義士所以負戟而

長嘆者也!何謂不薄哉?

且足下昔以單車之使,適萬乘之虜,遭時不遇,至於伏劍不顧,流離辛苦,幾死朔北之

野。丁年奉使,皓首而歸。老母終堂,生妻去帷。此天下所希聞,古今所未有也。蠻貊之人

,尚猶嘉子之節,況為天下之主乎?陵謂足下,當享茅土之薦,受千乘之賞。聞子之歸,賜

不過二百萬,位不過典屬國,無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盡為萬戶侯,親戚

貪佞之類,悉為廊廟宰。子尚如此,陵復何望哉?

且漢厚誅陵以不死,薄賞子以守節,欲使遠聽之臣,望風馳命,此實難矣。所以每顧而

不悔者也。陵雖孤恩,漢亦負德。昔人有言:‘雖忠不烈,視死如歸。’陵誠能安,言陵忠

誠能安於死事。而主豈復能眷眷乎?男兒生以不成名,死則葬蠻夷中,誰復能屈身稽顙,還

向北闕,使刀筆之吏,弄其文墨邪?願足下勿復望陵!

嗟乎!子卿!夫復何言!相去萬里,人絕路殊。生為別世之人,死為異域之鬼,長與足

下生死辭矣!幸謝故人,勉事聖君。足下胤子無恙,勿以為念,努力自愛!時因北風,復惠

德音!李陵頓首。

有人認為是偽作,但是言辭哀切,確實很感人。

2樓:空庭小案

“頓首”古人寫信的結束語,一般是表達對收信人的尊重。相當於現在的“此致敬禮”

至於高中學過的 好像高中語文讀本上有《與陳伯之書》《與元微之書》等文有“頓首”一詞。

中國用書信作為往來溝通的方式,可以追溯至兩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戰國時代。如《古詩十九首》∶“客從遠方來,遺我一書札;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書札就是信函)後來漸漸的古人在寫信時,往往總會在信首或信尾的地方,寫上“某某頓首再拜”,那為什麼要用“頓首”二字呢?

自古中國素有“禮義之邦”之稱,古人尤其重視“禮”,因此制定了許多的禮儀規範。《周禮.春官.大祝》有“九拜”∶稽首、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肅拜。拜,在古代是行敬禮之意,九拜是按當時的跪拜動作和物件,做了嚴格的規範,也就是依不同的等級、社會身份,在不同的場合所使用的九種跪拜禮儀。

所以前四種稱為“正拜”,即常用之拜禮,後五種則依附於四種正拜。不過流傳下來,比較常見使用的則為稽首和頓首。

稽首是一種俯首至地的最敬禮,一般用於臣子拜見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禮儀。《書經.舜典》∶“禹拜稽首,讓於稷契暨□陶。”《周禮.春官.大祝》∶“稽是稽留之義,頭至地多時,則為稽首也。

稽首,拜中最重,臣拜君之拜。”所以,稽首是臣子對君王所行的隆重而恭敬的大禮,不僅施禮者要屈膝跪下,並且頭拜到地上後還要停留較長一段時間。

如《左傳.宣公二年》∶“稽首而對曰∶‘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這是臣子對國君所行之大禮。

又《左傳.僖公三十三年》上載∶“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釁鼓,使歸就戮於秦。’”在**交兵時,秦將孟明戰敗被俘,晉襄公聽信文嬴的話放他回國,雖然晉襄公是敵國的君王,孟明在謝罪時還是對他行稽首之大禮。

因此,後來有些文人向皇帝上書時首尾就會用“稽首”二字以示恭敬。

頓首和稽首是有區別的。頓首是跪拜在地,然後引頭至地,就立即舉起。因為頭觸地的時間很短,只略作停頓,所以叫頓首。

《周禮.春官.大祝》注:“頓首拜,頭叩地也。”疏:

“頓首者,為空首之時,引頭至地,首頓地即舉,故名頓首。”頓首是古代跪拜禮節中較輕的一種,一般用於地位相等或平輩間。而這種頓首禮,莊重卻不過於謙卑,所以後人給君王以外的人寫信時,在首尾處就採用“頓首”二字以示禮貌。

如李陵《答蘇武書》末尾稱“李陵頓首”;王羲之寫給住在山陰的朋友張侯的慰問信∶“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

山陰張侯。”丘遲《與陳伯之書》∶“遲頓首。陳將軍足下無恙,幸甚幸甚……丘遲頓首。

”《與陳伯之書》是一封文情並茂的招降信,作者丘遲用“頓首”作為書信的開頭和結尾,不卑不亢得表現出對收信者的敬意,也表達了自己勸降的誠意。

隨著資訊的快速傳遞,現在人與人之間的聯絡變得多元化,古代的這些繁文縟節也被簡化了。如果人人都能夠以真誠、善良、忍讓的心去和人交往,對方必能感受到自己的心意而互相體諒、尊重,其實這就是最大的“禮”了。

為什麼古人寫信常用"頓首"二字

3樓:善百和

這是中華文明的象徵,古時中華民族是非常文明的,基本都在,仁,義,禮,智,信,中行事懂得考娣廉恥,(頓首)是謙虛的一種表示如同,此至,敬禮相式

以前上學的時候看過的一篇關於偷牛賊古文

4樓:婷迷土兵

盜牛者辯

有盜牛而被羈者,熟識者過而問曰:“汝何事?”答雲:

“悔氣撞出來的。向在街上閒走,見地上草繩一條,以為有用,拾得之耳。”問曰:

“然則罪何以至此?”復對雲:“繩頭還有一小小牛兒。

”旁觀者曰;“是盜牛者也,咎由自取,何強辯為?”

求哲理古文 名言,關於人生哲理的古文名言

清爽小帥哥 去看菜根潭 關於人生哲理的古文名言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鰰 回答太多沒有,個人認為最好的哲理就是 樹不要皮,必死無疑 人不要臉,天下無敵.鰰 有點思想 還是送你一句古話 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啊! 砸到花花草草 殺頭不過頭點地,要死也要吊朝天 萇杉倫英華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

求小學課文名字,求一篇小學課文名字

朱欣月 1997年 2008年8月25日 是中國吉林省長春市九臺市盧家鄉的貧窮女童,2005年七歲時查出腦部患有髓母細胞瘤,2006年1月開始雙目失明。當地報刊記者進行採訪,並得知女童願望是到北京天安門 升旗禮。報道引起社會極大迴響,但朱欣月因體弱而無法遠赴北京,記者於是以 請您幫忙撒個謊 為題,請...

求幾句像這樣的詩句,古文,名言,尋求一些古文中的名言名句,多多益善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 憶江南 黃四孃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杜甫 江畔獨步尋花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賀知章 詠柳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杜甫 絕句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 送元二使安西 兩個黃鸝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