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曉林清風
細緻傳神的景物描寫,揭示出客觀事物的特殊聯絡,同時表達了自己的獨特感受,達到情景交融的最佳效果。情與景,是詩歌創作的兩個要素.“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孤不自成,兩不相背”.
“作者內激於志,外蕩於物,志與物泊然相遭於標舉興會..情與景,是詩歌創作的兩個要素。“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孤不自成,兩不相背”(謝榛語)。
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髮與滲透,並從而達成融合無間的狀態,於是美妙的詩歌意境便產生了。顧起元說:“作者內激於志,外蕩於物,志與物泊然相遭於標舉興會之時,而旖旎佚麗之形出焉。
”用現在的話來說,情因景而物態化,景因情而意象化,這便是詩人進行形象思維和藝術構思的基本內容。而觸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便成了詩歌意境創造的基本途徑之一。雖則,胡應麟曾稱道王勃五言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詩,“不著景物,而興象婉然,氣骨蒼然,實首啟盛中妙境。
”張戒也說:對景言情,“此乃眾人之所同耳”,杜甫則“對景亦可,不對景亦可”。這是說,詩歌以言情為主,詩中不著景物,也未始不能寫出好詩。
被稱做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題事只一句,餘俱寫情”,即是如此。然而,從我國的古典詩歌民族傳統看,情景交融標誌著我們民族基本的審美趣味與審美理想。古典詩歌往往通過借景言情,寓情於景,而使詩情畫意高度融合,從而在藝術上表現為含蓄蘊藉,詩味濃郁,使人讀之,悠然神遠。
詩歌,或借景言情,或寓情於景,或緣情佈景,其中所寫景物,不只對詩人所抒之情起著規範作用,顯示著詩人思想感情的趨向,使詩人內在的,乃至抽象的情感外化、客觀化和物件化,從而加強詩歌的形象性、具體性、生動性。而且,“情融乎內而深且長”,“寓情於景而情愈深”,更加強了詩歌的美感,而耐人尋味。一首簡短的《易水歌》: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千載之下,猶能感蕩人們的心靈,怕是和它善於寫景,“絕去形容,略加點綴,即真相顯然,生韻亦流動矣”(陸時雍語)有關。
情景交融的詩篇,使人彷彿身入其境,感同身受。情景交融的詩篇,景實而情虛,虛實結合,“妙在虛實之間”;景有限而情無限,有限與無限相統一,好在“近而不俘,遠而不盡”。這就往往能做到象梅聖俞所說的:
“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而“作者得於心,覽者會於意”,各自領略到創作與鑑賞帶來的美感。
2樓:匿名使用者
襯托作用或表達詩人情懷,心情
3樓:匿名使用者
1,抒發某種特殊情感,讓氣氛更加強烈。2、單純描寫讚美!
4樓:春曉
要看具體怎樣描寫的 一般的景物描寫都是用來書法情感的 只不過 飆血的景物不同想要表達的思想就不同 感情基調也就不同 所以
如果你是些作業時遇見的 你就需要揣摩一下作者的整首詩的 感情基調是什麼 然後聯絡他的景物描寫 跟中心思想聯絡起來就答到點上了。
嘿嘿 希望對你有用啊
5樓:z白面書生
一、烘托氛圍
二、借景抒情
三、單純描寫讚美!
歡迎補充
古詩景物描寫的作用是什麼
6樓:匿名使用者
一、匯入課文
中國是詩的國度。古詩詞是中華民族最燦爛的明珠,源遠流長的古詩文是祖國文化經久不衰的文化瑰寶,那一曲曲動人心絃的詩詞給了我們最美好的享受,那一篇篇膾炙人口的佳作給了我們無盡的教益。一花一木皆入景,萬水千山總是情。
今天我們一起來**古詩詞中景物描寫的作用。
二、考試內容
1.考查範圍由課內逐漸向課外延伸;
2.由對一般性識記和理髮的考查轉向以欣賞能力為重點的考查;
3.由單一的客觀性選擇題轉向以主觀性表述題為主的多型別考查題。
古詩中環境描寫的作用
7樓:清平樂中秋
1、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是詩歌表達感情的一種方式,即藉助景物描寫來表達感情。它和烘托的不同在於:烘托是通過環境的描寫使人物形象更突出更具有感染力,它是表現人物的方法;借物抒情則是一種抒情方式,指的是詩人在創作時不直接表達自己的感情而藉助景這個媒介來表達感情。
如:王維的《山居秋暝》是一首以寫景為主的山水詩,詩歌藉助視覺、聽覺從動和靜兩個方面表現了清新、恬靜、自然的秋晚山中之景,從而表現了詩人對山居生活的喜愛和其內心的寧靜恬淡,是典型的借景抒情的詩歌。
一般來說,借景抒情的詩是以寫景為主的,也就說景是詩人要著重表現的物件,詩人的思想感情往往隱藏於景物描寫之中;而如果詩歌是以表現人物為主,不管這個人物是作者自己還是其塑造的物件,那麼詩中的景則往往是詩人為烘托人物所進行的環境描寫。
2、以景結情
以景結情,是詩歌結尾的一種方式,是指詩歌在議論或抒情的過程中,突然轉為寫景,以景代情結束全詩。使用此種技巧可以讓讀者在景物描寫中馳騁想象,體味詩的意境,使詩歌韻味無窮,產生“言有盡而意無窮”、“此時無情勝有情”的藝術效果。
如,王昌齡的《從軍行》中詩歌前三句均就樂聲抒情,說到“邊愁”用了“聽不盡”三字,那麼結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來表現“不盡”之愁呢?詩人於尾句卻輕輕宕開一筆,以景結情。在軍中置酒飲樂的場面之後,忽然出現一個月照長城的莽莽蒼蒼的景象:
古老雄偉的長城綿亙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壯闊而悲涼。對此,你會生出什麼感想?是無限的鄉愁?
是立功邊塞的雄心和對於現實的憂怨?給讀者以豐富的想象的空間。
3、起興
起興,又叫“興”。朱熹說,“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簡單的說,“興”的作用就是“引”,用其它的事物來引出所要表現的事物。
因為它起的是“引”的作用,所以它往往在詩歌或各節(如果是比較長分節的詩的話)開頭。詩歌中的景物描寫也有“興”的作用。
如:蘇軾的《東坡》一詩第一句“雨洗東坡月色清”描寫了一幅清淨、幽寂的雨後月下東坡圖,正是這樣的美景讓自稱“野人”的詩人在“市人行盡”之後出了門。也就說,描寫“雨洗東坡月色清”的景色引出了“市人行盡野人行”一句對詩人行為的敘述,這樣,第一句的寫景就有了起興的作用。
4、借景物描寫點名時令、地點或天氣狀況等。
詩歌講求含蓄形象,不僅在表達思想感情上如此,就是在交代時令、地點和天氣狀況時也常常不直說而用景物描寫來表明。如柳永《雨霖鈴》的開頭“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不僅描寫送別時淒涼感傷的環境,還有交代時令(秋天的一個傍晚)、地點(長亭)、天氣狀況(驟雨初歇)的作用。再如杜甫《蜀相》一詩的第二句“錦官城外柏森森”,它是對第一句“丞相祠堂何處尋”的回答,因此首先是在交代武侯祠的位置,同時它也描寫了祠堂環境的肅穆,表現了詩人蔘觀祠堂時崇敬、莊重的態度。
還如李白的《聽蜀僧浚彈琴》的結句“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首先是對時間和天氣情況的交代,詩人用“不覺”統領這兩句交代時間和天氣情況的詩句就表現出了自己聽琴時陶醉的狀態,從側面烘托蜀僧琴藝之高超。景物描寫的這個作用很好理解,不再多說。
5、過渡
在說景物描寫在詩歌中的過渡作用之前,我們先得明白一點:就像我們的感情會因為環境的變換而變化一樣,在詩中,詩人的感情也可能受眼前之景的影響而發生變化。也就說,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或喜或悲或憂或樂可能是單純的,也可能是忽喜忽悲忽憂忽樂有所變化的。
如果在一首詩中,詩人的感情有變化,那麼眼前之景就可能是導致其情感變化的原因。這樣,處於詩歌情感變化之間的景物描寫就可能具有過渡的作用。
古詩文中景物描寫的作用有哪些?
8樓:匿名使用者
借情喻景,借景抒情。一般是通過對xx景物的描寫,作者融情於景(或借景抒情),表達了作者xx(思念家鄉啊,借古諷今啊,看詩句內容判斷)的思想。
9樓:匿名使用者
寫景物可以烘托人物的氣氛,側面描寫人物的心理,從而傳達出作者的思想
古詩開頭兩句的景物描寫,有何作用?
10樓:行雲流水風清揚
情與景,是詩歌創作的兩個要素。“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孤不自成,兩不相背”。“作者內激於志,外蕩於物,志與物泊然相遭於標舉興會之時,而旖旎佚麗之形出焉”。
情因景而物態化,景因情而意象化,這便是詩人進行形象思維和藝術構思的基本內容。景物在鑑賞古詩的形象、技巧、情感上有重要的作用。
一、 勾勒意境,領悟詩情
古詩在表達思想感情時,往往通過寄情於物的方式,採用具體而生動的形象,把複雜而深刻的內心情感投射到客觀物象、形象上,從而使詩人的思想感情——“意”和客觀的物象、形象——“象”,相互交融,相互滲透,相互統一,從而構成了“意象”。意象是滲透著詩人情的客觀物象,它既是變的物象化,也是情景交融的形象.
二、烘托渲染,突出物象
烘托用於藝術創作,是一種從側面渲染來襯托主要寫作物件的表現技法。這種技法用在古詩詞中,使要表現的事物更加鮮明突出。
(一)以物烘托人。如《詩經·秦風·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次章的“蒹葭悽悽,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寫出蘆葦的顏色由蒼青至悽清到泛白,把深秋淒涼的氣氛渲染得越來越濃,烘托出詩人當時所在的環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高適的《別董大》首二句“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直接狀寫眼前之景,展示出一幅暮日黃昏、沙塵漫天、遙空斷雁、大雪紛飛的北方荒原天寒地凍的暮天景象。
通過這送別時的環境描寫,烘托出離愁別恨的低沉氣氛。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一曲彈完,“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這個情景描寫真切地烘托出聽者沉湎於動人的藝術境界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繪了**的神妙動人。
(二)以物烘托物。如王維的《鳥鳴澗》,“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描繪出一幅極其完美的春山月夜圖。在這春山中,萬籟都陶醉於那種夜的色調、夜的寧靜裡了。
因此,當月亮升起,給這夜幕籠罩的空谷帶來皎潔銀輝的時候,使幽谷前後景象頓時發生了變化,這時習慣於山谷靜默的鳥兒,似乎連月出也帶來新的刺激,居然鳴叫起來。這種以鬧襯靜的寫法,不僅沒有破壞春山的安謐,反而襯托得春夜山澗更加幽靜。再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若耶溪山林一片幽靜,唯有不時傳來一兩聲“蟬噪”、“鳥鳴”。
靜寂,本是無聲,有聲則打破了靜寂。但是詩人偏偏說因為那一兩聲“蟬噪”“鳥鳴”,山林愈發顯得幽寂了。作者有意識地運用“蟬噪”“鳥鳴”之動來烘托一種靜的境界。
由此可見詩人匠心獨運之功。
三、情景交融,表達主旨
一切景語皆情語。詩歌,或借景言情,或寓情於景,或緣情佈景,其中所寫景物,不只對詩人所抒之情起著規範作用,顯示著詩人思想感情的趨向,使詩人內在的,乃至抽象的情感外化、客觀化和物件化,從而加強詩歌的形象性、具體性、生動性。而且,“情融乎內而深且長”,“寓情於景而情愈深”,更加強了詩歌的美感,而耐人尋味。
劉熙載說得好:“‘昔我往矣,
楊柳依依。今我來思,
雨雪霏霏’。深入雅緻,正在借景言情。若舍景不言,不過日春往冬來,有何意味?
”一首簡短的《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千載之下,猶能感蕩人們的心靈,怕是和它善於寫景,“絕去形容,略加點綴,即真相顯
然,生韻亦流動矣”(陸時雍語)有關。
情景交融的詩篇,使人彷彿身入其境,感同身受。情景交融的詩篇,景實而情虛,虛實結合,“妙在虛實之間”;景有限而情無限,有限與無限相統一,好在“近而不俘,遠而不盡”。這就往往能做到象梅聖俞所說的:
“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而“作者得於心,覽者會於意”,各自領略到創作與鑑賞帶來的美感。
描寫景物的古詩,描寫景物的古詩有哪些?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溪。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 數家茅屋清溪上,千樹蟬聲落日中 唐.戴叔倫 題友人山居 細雨輕煙籠草樹,斜陽曲水繞樓臺 宋.歐陽修 浣溪沙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唐.杜甫 溪連舍下衣常潤,山帶城邊日易斜 南唐.徐鉉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