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從寬抗拒從嚴實際上已逐漸過時這點不言而喻,但在對其進行批判的文章中我發現了問題 有人說

時間 2021-10-20 12:27:29

1樓:一中理科班

這是個價值觀的問題,怎麼說都可以的。我說下主流的價值觀是怎樣的,你就知道為何會有自首、累犯制度了,也知道為何你提到的這個觀點不符合主流價值觀和現實的法律了。

我們都知道,中國人認為法律應該「懲前毖後,治病救人」。「懲前」是懲罰罪行。「毖後」是通過司法在社會上弘揚正義。

「治病救人」是要改造罪犯。因犯罪而定刑只符合「懲前」。自首、累犯制度則和「治病救人」的目標是一致的。

如果如那個人所說,就忽略了後面六個字了。

這其實也是中國的一個傳統。舉例來說,三國志諸葛亮傳裡面,就提到他判案「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治病救人),「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毖後)。

2樓:恰同學少年李富

呵呵,坦白從寬,抗拒從嚴。這個就是說,你犯罪了,當然不是死罪那種或者特大犯罪那種,能老實交代,減少案子的取證過程,而且最重要的是你有重新做人悔過立功的表現在法律允許範圍內可以減刑或者免除處罰,這是指平常的一些雞毛蒜皮的事。犯罪事實確實要和所受的懲罰一致,但是並不矛盾。

這是基於人的真善美價值觀來頂的法律,也就是說沒有一個人是願意犯罪的這一前提,犯罪了就要受到懲罰。可是現實中雖然好人很多,但總有那麼一小部分人因為經不住**而犯罪,所以量刑要視其犯罪性質和社會影響等裁決。但是很多人是因為一時的想不開或其他原因走上了犯罪的道路,這就要給他們一個重新悔過的機會,判刑並不是唯一的手段,懲罰也不是最終的目的。

主要是為了保持社會的自由和安寧祥和。所以還要給那些犯罪的人一次機會,比如說那些青少年罪犯等,總不能一犯罪就給他們判刑,讓他們覺的沒有活路,所以坦白從寬,抗拒從嚴是基於這方面來說的,就是特大犯罪和惡劣影響也要給犯人一次人的機會,讓他們自首或坦白從寬表示了法律的人性化,假如沒有這個,那個人或多或少不犯罪,只是輕重程度不同罷了,來自首或坦白從寬主要還是給了人一個心安,因為犯罪了誰都不好受。

個人的一點兒看法,不要介意。

3樓:匿名使用者

坦白從寬,牢底坐穿。抗拒從嚴,回家過年。

4樓:匿名使用者

法律漏洞太多,沒有絕對的公平,所說的事實就是證據,沒有證據的情況下,能把活人說死,也能把死人說活。

坦白從寬,抗拒從嚴,坦白從寬,抗拒從嚴的,老實交代。是交代還是交待?

從字面上理解,坦白從寬抗拒從嚴 包含兩個方面的政策意義 坦白 是指嫌疑人如實回答審訊人員的提問,一個人對自己的違法行為,如果主動坦白就會獲得從寬處理 抗拒 則是指不如實回答訊問,如果抗拒不交代,將被從嚴懲處。但實際上,這個口號與現行法律規定和法律理念並不相符。按照刑法確立的 罪刑法定原則 一個人因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