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磨殺驢 成語故事?卸磨殺驢的下一句是什麼?

時間 2025-04-04 22:40:16

1樓:南邕

卸磨殺驢,漢語成語,拼音為xiè mò shā lǘ,意思是磨完東西后,把拉磨的驢卸下來殺掉。

比喻把曾經為自己出過力的人一腳踢開。

出自《狼煙》:「只怕歸隊以後,打下萍水縣城,他就得卸磨殺驢。」

2樓:用心幫助他人

卸磨殺驢的故事典故。

從前,有一家豆腐坊。主人做豆腐的手藝很好,和他相依為伴的得力助手是頭勤快的驢。驢很細心、很勤快地拉磨,把豆子磨碎再擠出豆汁做豆腐。

有了巧手的主人和幹活的驢子,豆腐坊的生意一天比一天好。小鎮的豆腐香飄千里,被京城的一官家大戶耳聞。差人去買,品過之後覺得不錯。

即包裝成貢品獻給皇上作為御膳專供。為了鮮美皇上,壟斷其美味。官家招豆腐坊主人進京到御膳房聽差,並許之高薪。

豆腐坊主人知道不去不行,豆腐坊不能再開了。但熬出頭了,也算光宗耀祖了。但相依為伴的驢子不能進京啊!

豆腐坊主人想一想以後錦衣玉食、使奴喚僕的生活,自有更好的牲口拉磨,要驢何用?不如殺之下酒,來日啟程。主意拿定,主人取過繩索把驢套住。

驢陪主人多年,似乎看出主人的意圖、沒有掙扎,只流出一行清淚。當從磨盤上卸下驢子,把它被放倒之後。主人拿起刀子悠哉、悠哉走到驢子面前,拍了拍驢子的頭「老夥計,沒辦法。

我要去享福了,這一切也有你的功勞。但現在的你,只能餵飽我的肚子、再送我一程。說罷,舉起刀子…….

沒料到,驢子這時乙隻蹄子已經滑落在繩套外,本能的掙扎。蹄子正中主人的額頭!主人大叫一聲昏倒。

鄰居聽到叫聲,忙趕了過來。見此情形已經明白了一二。驢子被鄉親解救下來,豆腐坊的主人成了植物人,不久死去。

卸磨殺驢的下一句是什麼?

3樓:小小杰小生活

卸磨殺驢的下一句是忘恩負義。「卸磨殺驢——忘恩負義」是一句歇後語,「卸磨殺驢」指一種過河拆橋的行為,即把曾經幫助過自己、為自己出過力的人一腳踢開。這句歇後語常用於評價他人翻臉無情、不知道感恩。

卸磨殺驢的用例:

1、他一心建立苗圃場遭卸磨殺驢,千萬資產打了水漂。

2、乙個人要知道感恩,卸磨殺驢終究只會一無所有。

3、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俗話又說:過河拆橋、卸磨殺驢、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知恩圖報是做人的必修課,不可忘恩負義,否則做人就不及格啦!

4、柯克手疼的厲害,心叫卸磨殺驢,也只能乖乖給他。

5、大家巴心巴肝地為他解決了這事兒,他卻卸磨殺驢,過河拆橋。

6、他從來不是乙個卸磨殺驢,忘恩負義的人,而且事情已經這樣了,他也不在乎讓古鐵雷斯更加不爽一些。

類似卸磨殺驢的成語或故事

4樓:星恩文化

1、過河拆橋:自己過了河,便把橋拆掉。比喻達到目的後,就把曾經幫衡昌助自己的人一腳踢開。

2、兔死狗烹:兔子死了,獵狗就被人烹食。比喻給統治者效勞的人事成後被拋棄或殺掉。

3、得魚忘筌:筌:捕魚用的竹器。捕到了魚,忘掉了筌。比喻事仔此情成功以後就忘了本來依靠的東西。

4、忘恩負義:忘:忘記。恩:恩情。負:辜負。義:情義。指忘記了恩情,辜負了情義。

5、鳥盡弓藏:鳥沒有了,弓也就藏起來不用了。比喻事情成功之後,把曾念攔迅經出過力的人一腳踢開。

類似卸磨殺驢的成語或故事

5樓:哲哥聊歷史

1、過河拆橋:自己過了河,便把橋拆掉。比喻達到目的後,就把曾經幫助自己的人一腳踢開。

2、兔死狗烹:兔子死了,獵狗就被人烹食。比喻給統治者效勞的人事成後被拋棄或殺掉。

3、得魚忘筌:筌:捕魚用的竹器。捕到了魚悔敗公升,忘掉了筌。比喻事情成功以後碧老就忘了本來枯前依靠的東西。

4、忘恩負義:忘:忘記。恩:恩情。負:辜負。義:情義。指忘記了恩情,辜負了情義。

5、鳥盡弓藏:鳥沒有了,弓也就藏起來不用了。比喻事情成功之後,把曾經出過力的人一腳踢開。

雕蟲小技的成語故事,動物成語故事

雨說情感 唐朝的時候,有一個叫韓朝宗的人,他曾經做過荊州刺史,在朝廷很有威信。在任職期間,韓朝宗非常樂意幫助那些有才華的年輕人,他總是積極地向上級推薦人才,幫助了不少年輕人獲得理想的職位。因此,當時社會上的人都非常敬慕他,就連大名鼎鼎的大詩人李白也曾寫過信給他。那時,李白流落到楚漢一帶,生活非常艱難...

找成語故事,找一個成語故事

凌志若寒 草木皆兵 草木皆兵 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把草木都當成敵兵。形容極度疑懼,驚恐不安。這個成語 於 晉書.苻堅載記 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 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公元383年,基本上統一了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堅,率領90萬兵馬,南下攻伐東晉。東晉王朝任命謝石為大將,謝玄為先...

隨便成語故事,隨便一個成語故事

避三舍 tu b s n sh english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