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年前,古人如何成功架設瀘定橋?40噸鐵索是如何送到對岸的?

時間 2025-02-10 19:55:12

1樓:天明愛吃瓜

瀘定橋重約40噸,由14根鐵鏈與一萬多個鐵環建造而成 。這樣的工程在當時十分浩大,而且任務艱鉅,物料運輸就是一大難題,最後人們想到靠滑索的方式來承載物資的方法,這樣既能儘快完成架設工程,也能保證人們的安全。

2樓:紅色紙飛機

古人是利用索渡原理成功架設瀘定橋的。運送方式就是把竹竿打穿,然後把鐵索放到竹竿裡面,然後人在河對岸把竹竿抓到,然後拉緊,架起來。

3樓:真實一面

我認為他們首先要先建立結實的橋柱用來支撐瀘定橋,然後再人工或者用船或者用鐵鎖將40噸重的鐵索運送到對岸。

瀘定橋是位於哪條河上的一座鐵索橋

4樓:愛讀書的呂老師

瀘定橋是四川甘孜州瀘定縣大渡河上面的一座鐵索橋,全長公尺,寬3公尺,瀘定橋始建於康熙帝四十四年(1705年猜前),連線兩岸的鐵索重40噸,有12164個鐵環。

瀘定橋是四川甘孜州瀘定縣大渡河上攔賀面的一座鐵索橋,是非常值得一穗衡清去的景點。來目的地旅遊的人大多會選擇的景點。

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在長征途中「飛奪瀘定橋」,使之成為中國共產黨重要的歷史紀念地。1961年,瀘定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瀘定橋以其獨特的風景,以及特殊的歷史價值而得到人們的重視。

40噸的瀘定橋,十三條鐵鏈連線12164個鐵環,古代是如何架起來的?

5樓:可愛的菇涼無邪

古人的智慧也是不可估量的,當時沒有高科技的情況下能架起瀘定橋真的是很聰明瞭。

6樓:網友

古人用乙個大的絞盤,鐵環給穿了起來,鐵鏈給架了起來固定在山對岸。

7樓:指南針指北針

古代的工匠還是很聰明的,居然可以想出用這樣的辦法來架起40噸的瀘定橋。

8樓:把目光和紀念館

這是乙個偉大的建築,全是靠勤勞和勇敢。

9樓:葉曉楓

估計先用繩索連線河的兩岸,然後用鐵鏈和竹筒,一起向前滾動。

10樓:網友

在古代工匠用索的方法來架橋,把鐵絲系在竹筒上,後把鏈子巧妙的拉到一邊。

11樓:網友

古人用竹子和絞盤把這些鐵環鐵鏈給穿起來固定好。

12樓:網友

古代有專門的建橋的工匠,具體的不清楚流程。

13樓:勇敢去飛舞

瀘定橋是我國四川的一座傳奇的橋,這座有著革命歷史的橋記載了我軍曾經的光輝,在大渡河上,英勇的紅軍付出了鮮血和犧牲,贏得了"飛奪瀘定橋"戰鬥的勝利,為紅軍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瀘定橋是一座天險之橋,在四川瀘定縣瀘橋鎮境內,是一座橫跨大渡河的鐵索橋,連線著川藏,是古代非常重要的一座橋。在古代也是由高人指點,康熙下令修建的。

在清朝康熙年間,中國的國土面積空前之大,在川藏交接處也形成了繁忙的**往來。而那時交通極為不便,在大渡河兩岸常常貨物的運輸受到阻滯,很多的新鮮食品被放置時間過長而腐爛。而且軍隊在調動的時候也因為交通而遇到麻煩,十分不方便。

這時候,康熙帝為了進一步統一國家和緩解川藏的交通不便,命令在大渡河上修建橋樑,這就是瀘定橋。

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瀘定橋的修建非常不容易,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大渡河地處偏遠山區,水流很急,深不可測,需要建一座鐵索橋。可是當地缺鐵,於是橋樑建設者遠赴鐵礦區鍛造鐵索,鐵索運來時,連線到兩岸並且固定也是乙個大難題。

後來,人們利用索渡原理,將鐵索通過竹筒運輸到對岸,然後,在兩岸用大塊條石做橋頭,用生鐵固定鐵索。

瀘定橋是多條鐵鏈連線一萬多個鐵環,集中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建造了這座古橋,現在是瀘定縣的著名風景區。

瀘定橋的鐵索重達40噸,歷經300年完好無損,古人是怎樣建造的?

14樓:召璇

古人在鄰縣把鐵鏈打好 運至瀘定 ,再用工匠打造成鐵 環,每個工人都兢兢業業完成自己的任務 ,力保質量上乘 精益求精 ,13條鐵鏈加起來四十噸,直到現在屹立不倒 。

15樓:baby彤彤很愛笑

據說當年皇帝下令修橋後,方圓幾百裡地的人民無不歡天喜地。大批人馬到處找鐵來建橋。眾橋工用鐵水鑄了四根扶手鐵樁,每根重1800斤,十幾個人也抬不起來。

正在為難之時,一位大漢翩然而至,他自稱郭達。只見他輕輕一摟,就將鐵樁抱了起來,一一安放到大渡河兩岸建橋的位置。

16樓:平安喜樂與

用一根粗繩子連線河兩岸,再穿上短竹筒,把鐵鎖送入竹筒內,對岸拉動繩子。拉到對岸之後,把鐵鎖拉緊再固定住。

17樓:過眼雲煙

1705年康熙帝了建鐵索橋,鑄造造成由牛馬拉運過來,但是如何將鐵鏈橫跨兩岸,辛勤的勞動人民提出用「索渡原理」,最終建成了著名的瀘定橋。

重達40多噸的瀘定橋鐵索,300年前是怎樣架起來的?

18樓:叄么肆鋒

是通過勞動人民的不懈努力而架起來的。這是乙個非常大的工程,特別的不容易。

19樓:在西湖滑滑梯的櫻桃

300年前並沒有什麼科技的方法。而中國古代他們運用了索渡原理。如今300年過去了,瀘定橋還是毅然不倒。

20樓:你到底敢不敢

當年也是借用了一些人工巧匠才能夠建立起來的,感覺現在建造也很有難度,不知道當時的人們是怎樣弄出來的。

200多年前的瀘定橋,古人咋將鐵鏈托起的呢?

21樓:格刺了初人

一直以來我們古人的智慧往往是令人讚歎的,那時候整個的社會發展力還是比較低下的,但是這也完全是沒有影響他們的創造力,像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等等也都是歷史的奇蹟。有很多即便是如今的科技也是很難達到的,而「瀘定橋」也屬於其中的一件傳奇,大家曾經應該是在課本當中是學過《飛奪瀘定橋》這樣的乙個抗戰片段,而這座在康熙年間修成的橋樑建築,在如今看來依舊是相當無解的,至今是叫人讚歎不已。

它的特殊就在於其極簡風格,整個的大橋是全長103公尺,是有13跟鐵鏈組成的,上面是由12164個鐵環相扣形成,整個的鐵鏈重則達到了有40噸,可想著該是多麼高難度的乙個作品,即便是放到了如今也是有很大的難度的,下面就是水流湍急的河,更何況是發生在了兩百多年之前的大清社會,它到底是怎麼辦到的?

當確定了是有這樣的乙個工程的時候,整個的朝廷就聚集了很多人來商議,最早的時候是準備修建乙個木製的大橋,但在當時由於河水的一些個因素就否決了;而石拱橋也是不夠理想,畢竟在河兩邊是受水流影響會出現土質疏鬆等等的情況發生,最終是確定了鐵索橋,可最關鍵之處就在於這麼重的鐵鏈是如何運到對岸去,經過了一系列的商議之後,最終是確定一套方案,他們是利用了「溜索過河」的方式來完成的。

首先是在東西兩岸搭建竹索,將粗繩子套在了竹索裡面,而將鐵環是固定在了竹筒上面,只要在對面有人拉動繩子,那上面的鐵索就很容易會滑到對岸去,在將所有的鐵索拉直後固定,對岸在地面的樁上保證了重量,那這一條鐵鏈的安裝就完成了,可以說這古人的智慧還是相當強大的。當時由於在施工等方面是足夠的精細,如今200多年過去依舊是沒有出現任何問題,要說還得是古人的智慧,這工程質量是沒得說。

22樓:真實一面

可能是因為古人運用到了乙個滑行的原理來進行對這些鐵鏈的移動,他們會在木板下面放一些圓柱形的物體來讓木板進行乙個向前的動力,所以古人還是非常有智慧的。

23樓:戀愛小天才

利用「溜索過河」來完成的,首先是兩岸的兩邊搭建竹索,將繩子套在竹索裡面,鐵環是固定在竹簡上面,只要對面有人拉繩子拉上面的鐵索,就很容易滑到對岸,然後將所有的鐵索拉直固定。

24樓:愛小樹苗

古代人民的智慧是非常高的,但是在當時建橋的時候也花費了很大的力氣,運用了很多人力和物力。

25樓:劉心安兒

古代的人們在修建這個橋的時候,花費了很多的精力和時間,而且全部都是人工製作的,這些人會同時將這個鐵鏈舉起。

80萬年前的古人叫什麼,古代指的是什麼

直立人,中國學者習慣上稱為猿人,生存年代170 或150 萬年前至30 或20 萬年前,其化石在歐 亞 非三洲均有發現。其頭骨扁平,骨壁厚,眶上脊粗壯 腦容量大約從800毫升到1200毫升,平均身高為160釐米 下肢結構與人類十分相似,大腿骨接近現代人,其直立人行走的姿勢已很完善。80萬年前的人叫 ...

我如何回到十年前

世界是很現實的,既沒有後悔藥,也沒有時空倒流。過去的日子是不可能倒回來重新來過的,但是回憶還在。過去的一點一滴,都在我們的記憶中留下了痕跡,我們可以時不時的翻開回憶的小冊子,沉浸在記憶裡,這樣就好像回到了過去一樣,過去的片段,過去的喜怒哀樂,過去的人,一切的一切都可以再次體會。人是不可能活在回憶裡的...

10年前的300塊錢相當於現在的多少錢

高階使用者許可權 綜合看,大概1000吧。說相當於4 5千的那位簡直可笑啊,10年前的工資絕對超過 60到100 20年前差不多,還是濟南的標準,那時廣州比濟南收入高1到2倍左右。濟南10年前收入應該在300到3000吧,而且只要不是單位太差應該高於500元.94年我們單位大學生一分來,基本工資就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