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孟東野序》全文翻譯,送孟東野序原文及翻譯與理解

時間 2025-01-15 18:15:09

1樓:網友

一般說來各種事物處在不平靜的時候就會發出聲音:草木本來沒有聲音,風搖動它就發出聲響。水本來沒有聲音,風**它就發出聲響。

水浪騰湧,或是有東西在阻遏水勢;水流湍急,或是有東西阻塞了水道;水花沸騰,或是有火在燒煮它。金屬石器本來沒有聲音,有人敲擊它就發出音響。人的語言也同樣如此,往往到了不得不說的時候才發言。

人們唱歌是為了寄託情思,人們哭泣是因為有所懷戀,凡是從口中發出而成為聲音的,大概都有其不能平靜的原因吧!

送孟東野序原文及翻譯與理解

2樓:水煮歷史

《送孟東野序》原文及翻譯與理解如下:

原文: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草木之無聲,風撓之鳴。水之無聲,風蕩之鳴。其躍也,或激之。其趨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無聲,或擊之鳴。

翻譯:大概各種東西不能處於平靜就會發出聲音,草木本來是沒有聲響的,風吹動它,它就發出聲響。水本來是沒有聲響的,風激皮基蕩它,它就發出聲響。

水浪跳躍,是有東西在阻遏水勢,水流快速笑巨集,是有東西阻塞了它。水沸騰了,是有東西在燒它。鍾、磐一類樂器本來是沒有聲音的,有人敲擊它就會發出聲響。

理解:這篇序文是韓愈送他去江南時的勸慰之言,文章暗喻了當政者不能任用人才,埋沒人才的惡劣做法。整篇序是為孟郊的不得志鳴不平,可見韓愈對他的同情和推崇。

《送孟東野序》賞析

全篇緊緊扣住乙個鳴字進行論述,其中鳴字出現三十八次,句法變換二十九回,聲調頓挫之處更是層出不窮。明代茅坤論及此文時說以一鳴字成文,乃獨倡機軸,命世筆力也。前此唯《漢書》敘蕭何追韓信,用數十亡字。

既指出了連用一字貫穿全文的先例,又給予此文以高度的評價。

韓愈在這篇贈序中溯古論今,獨闢蹊徑,反覆以古人之鳴與今人之鳴相比較,於論述之中寄託感慨。在敘說之中有諷刺,達到了奇而不詭,收放自如,波瀾迭起,碰握冊令人擊節的閱讀效果。體現出變化多端,格調高奇,深刻雄健,氣象萬千的行文風格。

以上內容參考:百科—《送孟東野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