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網友
有可能是週期使然,因為此前的極端天氣沒被記錄下來;
更有可能是人類的活動造成的,因為人對環境的影響超出了環境自我調節的極限,就導致這樣的現象。
如何看待現在世界上頻繁出現極端天氣?
2樓:匿名使用者
人類過度開發,過度使用地區資源,毫無節制地排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對自然有害物質。從而導致溫室效應越發嚴重,導致地球必須頻繁地發生極端天氣來放鬆自己,從而導致了極端天氣頻發。
3樓:短暫狂熱
世界工業高速發展,溫室氣體濃度不斷上公升,正在改變著氣候,並深刻影響著我們的環境和海洋,極端高溫天氣與寒冷交織,降水量創下百年來最高,熱帶颶風更為活躍,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公升,過去10年中,氣候變暖是乙個持續的趨勢,並且在未來還將繼續,變暖的速度還將會變得更快,世界發展必然會傷害到自然,除非發生能源革命。
4樓:星涵冬
人類對大自然的肆意索取,最終導致大自然的相應的回應唄!但其實,在很久以前人類科技還不是現在這麼發達的時候,也有很多自然災害。
5樓:夢夢動物園沖沖衝
人類對大自然的肆意索取,最終導致大自然的相應的回應。我們要好好保護環境,為我們的後代創造美好的生活環境。
6樓:慼慼和薇薇
個人認為是自然現象,大部分寒冷無法改變。
7樓:網友
這是大自然對我們的懲罰。
8樓:流水見山
整體環境改變的心然結果~
極端天氣有哪些?
9樓:人設不能崩無限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總體可以分為極端高溫、極端低溫、極端乾旱、極端降水等幾類,一般特點是發生概率小、社會影響大。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是指天氣(氣候)的狀態嚴重偏離其平均態,在統計意義上屬於不易發生的事件。
通俗地講,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指的是50年一遇或100年一遇的小概率事件。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出現頻率發生變化,呈現出增多增強的趨勢。
發生原因
氣候事件頻發的大背景。世界氣象組織指出,2007年1月份和4月份的全球地表氣溫分別比歷史同期平均值高出和,都超過了1998年的最高水平,為1880年有記錄以來的同期最高值。2006年,我國年平均氣溫較常年偏高,為1951年以來最暖的一年。
2013年1~7月份,我國平均氣溫比常年同期偏高,為1951年以來歷史最高值,也是1997年以來的連續第11個偏高年。
10樓:網友
極端天氣有哪些現象 極端天氣有:狂風、暴雨、暴雪、龍捲風、冰雹、颱風、強寒潮、沙塵暴、大霧、長期乾旱-- 大風、暴雨、龍捲風、冰雹、颱風等。
11樓:偏向
狂風暴雨,颱風沙塵暴,長期乾旱等。
為什麼極端天氣越來越多
12樓:網友
全球變暖,氣候系統的不穩定性加劇導致極端天氣越來越多。
全球變暖原因:人口劇增、大氣環境汙染、海洋生態環境惡化、土地遭破壞、酸雨危害、火山活動和地球週期性公轉軌跡變動。
1、人口劇增。
人口劇增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時也嚴重威脅著自然生態環境的平衡。如此龐大的人口本身每年會排放出驚人數量的二氧化碳,其結果將是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直接增加,由此產生的溫室效應將直接影響地球表面的氣候變化。
2、大氣環境汙染。
日益嚴重的環境汙染已經成為乙個重大的全球性問題,也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在21世紀,對全球氣候變化的研究清楚地表明,自上世紀末以來,地球表面的溫度一直在上公升。
3、海洋生態環境惡化。
海平面的變化呈現上公升的趨勢。根據專家的**,到下個世紀中葉,海平面可能上公升50釐公尺。不採取正確的措施將直接導致產生淡水資源的破壞和汙染等不良後果。
此外,大量來自陸地的有毒化學廢物和固體廢物不斷排入海洋、海水發生重大漏油事件以及人類活動對海岸生態環境的破壞是使海洋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破壞。
農業生產不合理造成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主要原因。眾所周知,良好的植被可以防止水土流失由於過度砍伐樹木、開墾土地用於農業生產和過度放牧,人類活動繼續對植被造成破壞。土壤侵蝕降低了土壤肥力和保水能力,從而降低了土壤生物生產力及其維持生產力的能力。
並可能造成大規模洪澇災害和沙塵暴和生態環境惡化。
5、酸雨危害。
酸雨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酸雨會破壞森林,使湖泊酸化,危及生命。在20世紀,大多酸雨集中在歐洲和北美,發生在發達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
6、火山活動和地球週期性公轉軌跡變動。
地球週期性公轉軌跡由橢圓形變為圓形軌跡,距離太陽更近。根據某科學家的研究地球的溫度曾經出現過高溫和低溫的交替,是有一定的規律性的。
為何極端天氣頻發
13樓:歷史小管家
氣候變化導致極端天氣頻發。
氣候變化不僅帶來了全球李伍神平均溫度的公升高,還導致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呈現出頻發、廣發、強發和併發的趨勢。以極端高溫事件為例,目前極端高溫發生的頻率是工業化之前的倍。同時,氣候變暖還將導致大氣中水分含量增加,更多的水汽也提高了極端強降水事件出現的概率。
現有研究表明,全球變暖趨勢仍將持續,氣候變化影響和極端天氣風險的廣度深度預計會進一步擴大。世界氣象組織釋出的報告也顯示,過去50年,由於氣候變化的影響,災害損失增加7倍多。
氣候變化影響
由於氣溫公升高、日較差降低,大氣中高濃度的二氧化碳可能損害農作物體內蛋白質含量,對糧食產量和品質都會產生不利影響。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事件還將通過影響糧食生產格局、存貯方式、運輸成本和消費等環節妨礙全球糧食**,增加糧食安全風險。全球變暖還會引起緩發性海洋災害,出現海洋酸化現象,導致海平面上公升、冰川融化等,引發海洋生態安全挑戰。
減緩和適應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兩大策略,在政策體系方面,多部門行業都發布了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將適應氣候變化理念和要求納入氣象、農業、水利、海洋、城鄉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等相關檔案,一批重點哪虧工程發揮效益。氣候適應型城市、海綿城市試點建設穩步開展,重點橘猜領域適應氣候變化能力有效提公升。
為何極端天氣頻發
14樓:乾萊資訊諮詢
在過去的50年裡,全球變暖正以自過去2000年以來前所未有的速度發生。「氣候變化不僅帶來了全球平均氣溫的公升高,還導致了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頻繁、廣泛、強烈和併發的趨勢。」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變化影響適應室主任呂波說,以極端高溫事件為例,極端高溫發生頻率是工業化前的倍;同時,氣候變暖也會導致大氣中的含水量增加,更多的水汽也會增加極端強降水事件發生的概率。
減緩和適應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兩大戰略。在政策體系方面,多部門行業出臺適應氣候變化行動計劃,將適應氣候變化的思路和要求納入氣象、農業、水利、海洋、城鄉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等相關政策檔案。一批重點專案發揮效益,氣候適應型城市和海綿城市試點建設穩步開展,重點地區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得到有效提公升。
在國內治理方面,中國積極實施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能源結構優化,加快構建「雙碳」政策體系,碳減排成效顯著。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能源消費強度累計下降,相當於少消耗能源約14億噸標準煤,少排放二氧化碳約億噸。
極端天氣有哪些
15樓:聊看民間百態
極端天氣包括極端降雨、大風、冰雹、極端降雪、大霧等。
1、極端降雨。
暴雨橙色及以上預警訊號,即預計1小時降水量達70公釐以上,或6小時降雨量達100公釐以上,或24小時降雨量達150公釐以上。
2、大風。大風橙色及以上預警訊號,即預計平均風力達10級以上,或轎櫻陣風11級以上。
3、冰雹。冰雹紅色預警訊號,即陸帆謹預計累計降雹時間30分鐘以上,冰雹直徑在2釐公尺以上,地面積雹厚度5釐公尺以上。
4、極端降雪。
暴雪黃色及以上預警訊號,即預計12小時降雪量達6公釐以上。
5、大霧。大霧紅色預警訊號,即預計2小時內可能出現強濃霧天氣,能見度小於50公尺,早基或已經出現能見度小於50公尺的霧並可能持續。
德國遭遇罕見暴風雪極端天氣,為何當地今年天氣如此極端?
德國遭遇罕見暴風雪 根據德國氣象局釋出的訊息,德國多地在當地時間日晚至日迎來極端天氣,北部出現暴風雪,中部降下凍雨。部分地區已釋出最高階別的氣象預警。有關部門呼籲民眾儘量不要開車出行,一些公共運輸也被迫暫停運營。各地消防 警察 災難防控 道路服務組織等都在全力協調工作 積極排險。德國 道稱,包括北威...
極端天氣溫度降到零度,有哪些快速增溫的方法?
冬天大棚種植蔬菜偶爾會遇到極冷天氣,雨雪連陰天氣也是常事,葉菜類有一定的耐寒性,而茄果類蔬菜對溫度要求比較高。溫度低時,會停止生長,嚴重時也會有凍害。大棚如何增溫是每年都遇到的難題,關鍵是老問題能不能用新方法來解決呢?現在增溫的裝置非常多,大棚的結構和當地的天氣不同,應選擇乙個增溫效果好,又能省錢的...
蒙古國極端天氣已致10人死亡,面對這樣的極端天氣,有何應對措施?
蒙古國極端天氣已致人死亡,面對這樣的極端天氣,應該做好預防的措施,並且做好應急管理措施。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具有影響大,破壞力大和突變性大的特點。研究表明,與平均氣候相比,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更容易發生變化。以全球變暖為主要特徵的災害氣候事件頻繁發生,自然災害對社會,經濟和人民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廣泛,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