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長坂橋之戰,張飛是不是真的以20多騎擊退數萬曹軍?

時間 2025-03-21 08:55:24

1樓:小丸子時尚好物

張飛嚇退曹操大軍的記載出自《三國演義》第四十二回 張翼德大鬧長坂橋 劉豫州敗走漢津。**裡描繪長坂坡之戰,劉備被曹操擊敗家眷也與其走失。趙雲懷抱劉備的兒子阿斗突出重圍與劉備相聚,在此期間張飛為了掩護趙雲撤退在長坡橋斷後成功嚇退了曹兵。

**裡記載,張飛當時只有二十餘騎。他之所以能嚇退曹操的大軍,不僅僅是憑藉他的勇猛,還施展了他的智慧。早在趙雲到達長坂坡橋之前,張飛便讓隨從二十餘騎砍下樹枝拴在馬尾上,然後讓他們在樹林中馳騁衝起灰塵給曹軍造成對岸有大批軍隊的假象。

果然曹操的先鋒部隊到達之後見對岸情況不明都紛紛停了下來。

張飛設疑兵首先讓曹軍陷入了被動,後來曹操親自率軍前來又被張飛遭大喝道:「我乃燕人張翼德也!誰敢與我決一死戰?

張飛先聲奪人,給曹操及其部下的心理上造成了威懾。後來曹操又回憶起關羽曾對他說道:翼德於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如探囊取物。

所以曹操在如此近距離和張飛對峙,心中已有退兵之意。正在這個時候,曹操身邊的慫包將軍夏侯傑被張飛驚得肝膽碎裂跌馬而死,這一下曹操的心理防線徹底崩潰了,於是便立即調轉馬頭逃離了張飛。曹操一走,曹軍自然便退了下來。

張飛嚇走曹操大軍雖然出自《三國演義》,但也有史料依據,不過可能真實的情況沒有**描繪得那麼誇張。《三國志》記載:先主聞曹公卒至,棄妻子走,使飛將二十騎拒後。

飛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敵皆無敢近者,故遂得免。

三國志》裡沒有張飛在長板橋設疑兵的記載,不過張飛身邊只有二十餘騎這個倒是真的。當時的真實情況是,劉備遭遇曹軍突襲倉促逃走,在慌亂之間留下了張飛替其斷後。後來曹軍的一支追兵趕上來被張飛截住,雙方在橋兩邊對峙了起來。

張飛挺身而出率二十餘騎向這支曹兵發起了挑戰,曹兵畏懼張飛的勇猛不敢向前。

從史書的記載我們可以推斷出兩個事實。第一,曹操並沒有率大軍和張飛對峙。第二,和張飛遭遇的這支曹軍追兵,人數肯定比張飛的多但絕對稱不上是一支大軍。

我們需要明白的是《三國演義》是**,對於張飛在長板橋的描繪肯定是有誇大成分的。

2樓:馬寧學長

是的,因為當時張飛讓部將馬尾拴上柳條,四處跑動,揚起沙塵,這樣曹操認為劉備有伏兵,因此不敢貿然進攻!

3樓:買買汪汪

不是的,張飛當時的人馬很少,他讓人在馬的尾巴上系些樹枝,激起了很多的煙塵,所以曹操疑心比較重,他就覺得可能有埋伏,所以就撤退了。

長坂坡嚇退百萬曹軍,真實的歷史上,張飛是個怎樣的人?

4樓:bat誰主沉浮

長坂坡嚇退百萬曹軍,真實的歷史上,張飛是個粗中有細的人。他雖然性格豪爽,但是也有智慧。

5樓:社會生活家

張飛其實是乙個美男子,樣貌十分的英俊,非常的有謀略,還是乙個富二代。

6樓:小九七

歷史上真實的張飛是乙個謙毀畝謙君子,絕對不是三國演義中這樣乙個魯莽形象,而且張飛最擅長畫纖爛森畫,最愛畫美歷罩人圖。

7樓:哪吒搞笑動漫

那是不可能的,這只是作者杜撰出來的,即便是對方放箭,這20多人都可能被見活活射死,怎麼可能用20多人擊敗數萬人。

8樓:職場達人靜雨軒

不是,曹軍根本就沒有數萬人,而是隻有五千人,並且當時的戰場特別混亂,追擊劉備的軍隊數量更少。

9樓:bat誰主沉浮

歷史上的張飛是不可能只帶領20幾個人,就把曹操幾萬大軍給嚇走了,歷史上張飛他是把橋給弄斷了。

10樓:湯麵別放糖

是真的。得益於地形的優勢張飛利用長板橋天然的地理優勢,展現了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歷史上真實的劉墉到底是怎樣人,歷史上真實的劉墉到底是怎樣一個人?

熊熊說歷史 上世紀90年代,隨著電視劇 宰相劉羅鍋 的播出,清乾隆名臣劉墉的故事在一夜之間傳遍大江南北。劇中的劉墉雖彎腰駝背,但聰明機智 正直勇敢 藏巧於拙,和大 和珅鬥智鬥勇,演繹了一出出讓人拍案叫絕的精彩故事。那麼,歷史上真正的劉墉究竟是怎樣的呢?和影視作品中的形象又有多大的區別呢?一 劉墉出生...

歷史上真實的和珅是怎樣的

雲凌 真實的?因為他生活在乾隆時期,距離我們現在並不遠。根據歷史書上和人們口中的說法,都說和珅是大 劍信 滿腹經綸,學富五車。治世之能臣。相貌堂堂,英俊瀟灑。能做官,會做官,深諳官場之道。能做事,會做事,事事做的漂亮。對皇帝非常忠心。 陸雪涵 個人感覺和珅只是個權臣,而且是一位極其厲害的權臣,早期的...

歷史上的姜子牙到底活了多少歲,歷史上真實的姜子牙 姜子牙到底活了多少歲

活了八十五歲 姜子牙 約前1156年 約前1017年 姜姓,呂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單呼牙,也稱呂尚,別號飛熊。商朝末年人。其先祖為四嶽,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際封於呂,從其封姓,故以呂為氏。出生地主要有東海說和河內說。孟子 的 離婁上 和 盡心上 兩章都提到姜子牙 居東海之濱 呂氏春秋 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