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小依講故事
提到龍且基本都離不開濰水之戰,作為楚漢之爭的轉折性戰役,韓信水淹項羽20萬主力,而此戰楚軍的主帥就是龍且,這次戰役輝煌戰績出自司馬遷的史記。
此戰作為韓信的成名之戰,也從側面烘托出龍且,必定是項羽的愛將,不然20萬主力為何由他指揮。在西漢通俗演義中,更是將龍且、季布、鍾離眛、英布、虞子期等5人定義為項羽手下的五虎將。在這種渲染下,龍且幾乎成為項羽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
不過先看後世曾國藩的做法,因為濰水之戰被描繪得神乎其神,屢戰屢敗的他,欲效仿之對付太平軍,結果以失敗告終。
曾國藩最後痛定思痛,專門研究了此戰,發現此戰對天時地利要求極高,而以上萬沙袋堵住濰水,如果水流量極大根本堵不住,而水流量不大,又形不成水淹楚軍的效果,曾國藩以此推斷用水淹軍不可信。
龍且初次登上歷史舞臺,是作為反秦諸侯中齊國的司馬,在和項家軍共同對抗秦軍中相識,後轉而投到其麾下。
在秦亡進入到楚漢爭雄的時候,龍且作為項羽手中將領,獨立指揮戰役有記載的,就是平定項羽手下另一將領英布叛亂。
而濰水之戰起因,是韓信奉劉邦命令東進滅三齊,齊王向項羽求救,雙方於濰水旁排開陣勢。不過此戰的指揮官為項他,龍且只是副將而已。
漢書·陳勝項籍傳》:時,彭越數反梁地,絕楚糧食,又韓信破齊,且欲擊楚。羽使從兄子項他為大將,龍且為裨將,救齊。韓信破殺龍且,追至成陽,虜齊王廣。
從這些記載可以看出,龍且確為項羽軍中一員大將,不過在楚漢爭雄名將輩出的年代,項家軍本身軍事武官輩出。龍且在項羽麾下的作戰體系中,基本都是作為副將,配合作戰,很少有獨立指揮的安排。
濰水之戰中龍且被殺,確實讓項羽損失了一員虎將。不過次戰役中,韓信以超高軍事戰術操作,讓楚軍20萬主力葬送,基本是斷了項羽的有生力量。
面對這種局勢,項羽縱使有回天之力,也難以翻盤,龍且的死只是讓他感覺,自身爭雄天下必敗局面,更加清晰明顯而已。
2樓:網友
因為龍且是項羽唯一信任的,且有一定軍事能力的武將。還有龍且率領的二十萬楚國精兵,被韓信滅了,導致項羽實力大減。這讓項羽知道了自己和劉邦的實力差距。
3樓:意
龍且戰死以後,項羽才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他派武涉遊說韓信叛漢,卻以失敗而告終,這是項羽一生中第一次使用外交手段解決問題。
項羽帳下五虎將之一的龍且,最後死在誰的手裡?
龍且在帶兵與韓信在濰水對峙時被韓信用水攻的方式打敗,緊跟著在此戰中被灌嬰的手下將領丁義斬殺。被韓信殺死,龍且與韓信在濰水對峙,被韓信帶兵淹死了龍且和手中的二十萬兵,雖然他身為項羽的五虎將之一,身手非常的好,但是他最後還是死在了劉備的手下。龍且有多重要?為何龍且一死,項羽就知道自己離滅亡不遠了呢?龍且...
項羽死後6年,江東子弟再振霸王威風,最終怎樣?
項羽死後,英布以淮南為根基又吞併了楚國之地。一時間席捲東南,嚴重威脅了漢朝的統治。六十高齡的劉邦,不得不帶病親征,與英布交鋒。英布手下,以江東子弟為主,兵馬精良而善戰,軍陣與項羽昔日霸王戰陣無二。劉邦在城上看到,英布的陣型後,一下就回想起了項羽,心中覺得焦躁萬分。在數次交鋒後,英布終因寡不敵眾,兵敗...
項羽死後,劉邦為什麼沒有醜化反而是美化了項羽
項羽雖然戰敗,但是在當時還是比較有名氣的,如果要強行抹黑項羽的話,那對於全天下得安定是極為不利的。下面是我總結的一些原因。其一,為了國家安定。如果要強行把項羽抹黑的話,拿江東子弟又不是吃素的,甘願自己的偶像被侮辱,這時候很可能會爆發一場不必要的戰爭。如果項羽死後,還是戰亂不斷的話,天下什麼時候才能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