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網友
地 球 大氣層的演變 地球獨有的液態水 生物的進化 地球的地形。
現在看到的是你所在的行星--地球的誕生過程。
太陽燃燒產生生命,剝去了這個新生星球的~大氣層~。後來,它又被太陽灼燒時爆發出的碎片衝擊。這種影響再度加熱了地球表面,大多數的原始岩石開始熔化。
在受到劇烈轟擊的時候,乙個行星狀的物體擊中地球。熔化了的物質隨即噴發,結合在一起形成了月球。
溫度不斷公升高時,火山爆發釋放出二氧化碳,地球再次形成大氣層。地球的海洋吸收了大量二氧化碳,海洋中的水蒸發後形成雲。猛烈的風暴淋溼地球表面,形成河流與湖泊。
氨基酸在海洋中形成,它是生命形成的主要成分。起初,植物產生,它們吸收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製造出大量生命必需的氧。漸漸地,稍複雜的有機體--單細胞動物出現了;然後是多細胞動物;最後是陸生動物。
它們分佈於整個星球。
時間在不知不覺中飛逝--從恐龍的崛起和絕滅到人類的出現,從冰河時代、原始社會到高階文明。人類和人類技術不斷發展,各種探測器被派往太空深處。
站在沙漠中仰望天空,星星在明亮地閃耀,行星執行在各自的軌道上,還有那圓圓的月亮。
當你駐足於飽受風雨和歲月侵蝕的沙灘和岩石中時,會以為地球是乙個荒蕪的世界。現在,聯想到水星被燒焦的表面、冥王星那冰凍的廢地,還有木星時有風暴的表面,你一定意識到地球上其實充滿了蓬勃的生命--即使是在茫茫大漠。森林、平原和海洋裡的生命則更加豐盛。
2樓:網友
說得通俗一點。地球最外那一層就是地殼,地殼其實就是地球外表由岩石組成的堅固的外殼,我們生活在地殼上。厚度各處不一,介乎5至75千公尺。
地殼含有豐富的矽和鋁,矽就是我們平時說的石英,是組成沙子的主要成分,所以地殼又被稱為「矽鋁層」。地殼是由花崗岩、玄武岩組成的,當然還有其它的岩石,只不過這兩種岩石最多罷了。地殼上半層是花崗岩,平均密度,下半層是玄武岩,平均密度。
那既然我們生活在地球的地殼上,為什麼看不見地殼的本質——岩石呢?這是因為地殼的表層長期受大氣、水、生物的影響,有了一層厚厚的土壤、風化殼以及沉積物質,厚度是0至10千公尺。地殼內就是地幔了,地幔很厚,厚度是3473千公尺,佔地球總體積的。
地幔的溫度很高,是1000至3000攝氏度,這是因為地球的血液——岩漿在地幔上層活動。幸好有一層厚厚的岩石層——地殼擋住了熱量,否則地球就是個死寂的沒有生命的星球。現在人類已經能用鑽鑽穿地殼進入地幔,目的是為了探索生命的起源以及更加了解地球。
地幔內就是地核,地幔上岩漿的熱量逼進了地核,形成乙個高溫高壓的世界,高溫可以理解,大約是2000到3000攝氏度,那麼壓力究竟到了什麼程度呢?科學家認為,裡面的壓力已經把原子核壓碎,成了乙個很難理解的物質,究竟是不是真的如此呢?現在的科技還沒有那麼發達,無法進入地球核心觀察。
3樓:網友
是行星碰撞形成的。
地球內部構造是怎樣?
4樓:網友
地球內部可大致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 3 個組成部分。
地殼 地球球層結構的最外層。大陸地殼的厚度一般為35~ 45千公尺 ,喜馬拉雅山區的地殼厚度可達 70 ~ 80 千公尺。1909年a.
莫霍洛維奇根據近震**波走時確認地殼下介面的存在 ,在此介面以下**縱波的速度由平均 千公尺 /秒突然增至 千公尺/秒。這個分介面後人稱之為莫霍介面。大陸地殼一般分為上地殼和下地殼,上地殼較硬,是主要承受應力和易發生**的層位 ,下 地殼較軟 。
海 洋 地殼較薄,一般只有一層,且比大陸地殼均勻。
地幔 地殼和地核之間的中間層。平均厚度為 2800 餘千公尺。1914年,b.
古登堡根據**波走時測定地核和地幔之間的分介面深度為2900千公尺,這個數值相當準確,與新近算得的數值只差15千公尺。地幔又分為上地幔( 350千公尺深度以上)和下地幔。上地幔中存在乙個**波的低速層,低速層之上為相對堅硬的上地幔的頂部。
通常把上地幔頂部與地殼合稱岩石圈。全球的岩石圈板塊組成了地球最外層的構造,地球表層的構造運動主要在岩石圈的範圍內進行。
關於地殼均衡的研究認為,巖 石圈下 面有乙個物質層,其強度較小 ,容許緩慢變形和在水平方向流動。1914年,j.巴勒爾稱這個物質層為軟流圈。
軟流圈概念和**學中的地幔低速層概念似乎指的是同乙個物件,很多人把它們等同起來。板塊大地構造學說認為,岩石圈板塊漂浮在軟流圈之上,可以作大規模的水平向移動。
地核 地球的核心部分,主要由鐵 、 鎳元素組成 ,半徑為3480千公尺 。1936 年 ,i.萊曼根據通過地核的**縱波走時,提出地核內還有乙個分介面,將地核分為外地核和內地核兩部分。
由於外地核不能讓橫波通過,因此推斷外地核的物質狀態為液態。
5樓:手機使用者
地核(內,外) 地幔(上,下) 地殼。
6樓:科學放映室
如何知道地球內部構造呢?
地球的構造由外到內分別是
7樓:世紀網路
地球由外到內可劃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位於地球的最內部。地幔介於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間。地殼是指由岩石組成的固體外殼。
地球圈層分為地球外圈和地球內圈兩大部分。地球外圈可進一步劃分為四個基本圈層,即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地球內圈可進一步劃分為三個基本圈層,即地幔圈、外核液體圈和固體核心圈。
此外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內圈之間還存在乙個軟流圈,它是地球外圈與地球內圈之間的乙個過渡圈層,位於地面以下平均深度約150公里處。這樣,整個地球總共包括八個圈層,其中岩石圈、軟流圈和地球內圈一起構成了所謂的固體地球。
我們生活在岩石圈表面, 岩石圈至少應包括地殼和地幔上層。地球的內部結構為一同心狀圈層構造,由地心至地表依次分化為地核、地幔、地殼。地球地核、地幔和地殼的分介面,主要依據**波傳播速度的急劇變化推測確定。
地球的構造是什麼?
8樓:石油工業出版社
地球是乙個近似橢圓的球形體,半徑約為6370千公尺。它分為三個圈層:地殼、地幔、地核(圖。
圖 地球剖面圖。
地殼。地殼是固體地球的最外一圈,主要是由富含矽和鋁的矽酸鹽岩石所組成的硬殼。地殼厚度變化較大:大洋地殼較薄,平均厚6千公尺,最薄處不到5千公尺;大陸地殼較厚,平均厚35千公尺,最厚處可達70千公尺(我國青藏高原)。
整個地殼平均厚33千公尺。地殼具有雙層結構:上層叫矽鋁層,主要化學成分為矽、鋁,密度為克/釐公尺3;下層叫矽鎂層,主要化學成分為矽、鎂、鐵和鋁,密度為克/釐公尺3。
大陸地殼矽鋁、矽鎂層都有,而大洋地殼缺失矽鋁層,只有矽鎂層。
地幔。地幔厚2900千公尺。以1000千公尺深度為界,地幔可分為上、下地幔。上地幔主要由含鐵、鎂多的矽酸鹽物質組成,平均密度為克/釐公尺3。
由於隨深度增加溫度公升高,大約在離地表100~150千公尺範圍內溫度高,近於岩石的熔點,地幔物質處於塑性流動狀態,稱為「軟流圈」。**波通過軟流圈時,波速隨深度增加而降低,故該圈又稱「低速帶」。它是岩漿活動的發源地。
下地幔成分比較均一,與上地幔相似,但隨深度增加,鐵的含量增加,平均密度為克/釐公尺3。
地核。地核厚3473千公尺。據推測地核物質由鐵、鎳組成,溫度和壓力非常高,密度大,可達克/釐公尺3。
9樓:科學放映室
地球的內部構造是什麼樣的?
地球是什麼構造成的?地殼裡面是什麼?
10樓:洛蝶納昭
地球是什麼構造成的?地殼裡面是什麼的如下:
1、答案:地球圈層分為地球外圈和地球內圈兩大部分。地球外圈可進一步劃分為四個基本圈層,即大氣旅好圈、水圈、生好裂物圈和岩石圈;地球內圈可進一步劃分為三個基本圈層,即地幔圈、外核液體圈和固體核心圈。
地殼裡面是花崗岩。
2、英文表示:earth
3、相關內容:地球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排為第三顆,也是太陽系中直徑、質量和密度最大的友鎮閉類地行星,距離太陽億公里。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同時圍繞太陽公轉。
現有40~46億歲,它有乙個天然衛星——月球,二者組成乙個天體系統——地月系統。46億年以前起源於原始太陽星雲,地球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家園。
地球是怎樣誕生的,地球是怎樣誕生的?
地球好是從太陽系分離出來,以地風星為名,解釋為地球天的誕生,離現在47億年了 據研究,最初是太陽的一部分,然後,由於物體之間的萬有引力,吸引了各種星體,逐漸變大。最終,形成了地球.n年之前,古太陽 產生大量氣體 很好回答 盤古開天闢地。原始地球的形成 在地球形成之前,宇宙中有許多小行星繞著太陽轉,這...
地球上山是怎樣形成的,地球是怎樣形成的?
csr很天真 地質學家認為,形成山的主要動力是地殼的水平擠壓。一種是由於地球自轉速度的變化而造成的東西向的水平擠壓 另一種是由於在不同緯度上受地球自轉的線速度不同,而造成的地殼向赤道方向的擠壓。這兩種擠壓再加上地殼受力不均所造成的扭曲,就形成了各種走向的山脈。一般來說,地殼中比較堅實剛硬的部分,在地...
宇宙中黑洞的構造是怎樣的
首先你要知道,黑洞是一個星體,一個和地球一樣的球體,而不是那些虛幻或者僅僅是一個什麼都吞的洞!他不是一個洞,他就是一個天體,只不過他的密度太大,以至於光都無法飛出去。其實這就相當於你丟石子不會飛出地球一樣的原理 當然,這只是理論推測,因為至今為止就算觀測到它,但也無法很細緻的研究它!你不可能上去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