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民生無小事
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運用的修辭手法是:擬人和比喻。
作者首先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把淪於敵手的祖國河山擬人化了。接著又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遠山比喻為美人的「玉簪螺髻」,而「玉簪」用來形容長長的山峰,又屬「誇張」。
作者登高遠望,看到祖國大好河山淪於敵手而沒有收復,心中愁苦萬分,可是作者沒有直接說出,而是說「遙岑」好像美人的「玉簪螺髻」,不難想象,遙望群山,它們有的像頭插玉簪,有的像梳著螺髻的美人一樣,伏在作者的腳下,供訴她們的亡國之恨。
出自宋代辛棄疾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原文: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譯文:遼闊的南國秋空千里冷落淒涼,江水隨天空流去,秋天更無邊無際。極目遙望遠處的山嶺,只引起我對國土淪落的憂愁和憤恨,那群山就像女人頭上的玉簪和螺髻。
夕陽西下之時落日斜掛樓頭,孤雁悲啼聲裡遊子悲憤壓抑。我看著這寶刀,狠狠地把樓上的欄杆都拍遍了,也沒有人領會我現在登樓的心意。
別說鱸魚切碎了能烹成佳餚美味,西風吹遍了,不知張季鷹已經回來了沒?像只為自己購置田地房產的許汜,應羞見才氣雙全的劉備。借時光如水憂愁國勢如風雨,樹猶如此倩人誰能去換來啊!
叫誰去請那些披紅著綠的歌女,來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淚!
2樓:網友
是比喻,但是是將遠處的群山比作玉簪和螺髻,「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是說遠望中原群山只能滋生愁恨。
3樓:風去瘋來
比喻吧~眺望遠方,滿懷的愁緒就像頭上插著簪子高盤的螺型的發那樣壓抑而揮之不去。
遙岑遠目 獻愁供恨 玉簪螺髻用了什麼手法
4樓:一步一碎夢烤
「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用了比喻、誇張的藝術手法。作者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遠山比喻為美人的「玉簪螺髻」,而「玉簪」用來形容長長的山峰,又屬「誇張」。
出自《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是南宋文學家辛棄疾創作的一首詞。全詞就登臨所見揮發,由寫景進而抒情,情和景融合無間,將內心的感情寫得既含蓄而又淋漓盡致。
原文如下:「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譯文如下:空蕩的秋空雖火紅似火,可是我心中卻千里冷落淒涼,冷清的江水只能伴隨著天空流去,何處會是盡頭,這秋天無邊無際。無奈的眺望遠處的山嶺,為何,報國又比登天難,為何,國家又如此腐敗,只能怪人間正道是滄桑。
那群山像女人頭上的玉簪和螺髻,難道說,這王朝只剩下花天酒地了嗎?斜下的太陽照著這亭子,在長空遠飛離群。
孤雁伴著它那悽慘絕望聲從天空劃過,或許是映照著我這流落江南思鄉遊子。我看著這寶刀,卻不曾沾染著敵人的鮮血,我狠狠地把亭上的欄杆都拍遍了,也沒有人領會我現在登樓的心意,天下知我者,還能有誰呢?
賞析「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
5樓:金色盛典歷史
作者首先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把淪於敵手的祖國河山擬人化了。接著又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遠山比喻為美人的「玉簪螺髻」,而「玉簪」用來形容長長的山峰,又屬「誇張」。作者登高遠望,看到祖國大好河山淪於敵手而沒有收復,心中愁苦萬分,可是作者沒有直接說出,而是說「遙岑」好像美人的「玉簪螺髻」唯消滑,不難想象,遙望群山,它們有的像頭插玉簪,有的像梳著螺髻的美人一樣,伏在作者的腳下,供訴她們的亡國之恨。
作者內心的愁苦和悲憤指臘之情如何,這又是運用了「反語」的修辭手法。而「遙岑遠目」又是「遠目遙岑」的倒裝。這又是「倒裝」的修辭手法。
遙岑」一句,視橋段線集中到長江以北的山峰上,由於對淪陷區人民的深摯思念,層層疊疊的山峰似乎幻化成「玉簪螺髻」般的美人,向作者訴說橫遭蹂躪的愁恨。作者這是為眼前的情景所觸動,運用了「示現」的修辭手法,把實際上不在眼前的事物,活靈活現地描繪出來。
獻愁供恨,玉簪螺髻用的修辭手法: a.比喻 b.擬物 c.擬人 d.借代 請到底選ac還是ad呀
6樓:知軒知軒
ac獻愁供恨:是說遠山引起人的愁恨。「獻」和「供」,使無生命的山與人的感情相通,為擬人的修辭方法。玉簪螺髻;指山的形狀像婦女頭上綰髮的玉簪和螺形的髮髻,使用的是比喻的修辭方法。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中有一句「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
趴噠趴噠 gong 一聲 原因 獻愁供恨 中 供 與 獻 相對應,同為動詞,而 供 做動詞時應讀一聲。 在這裡應讀一聲 陰平gong 王力古漢語字典 第26頁 1 gong 一聲,陰平 供給。書.無逸 文王不敢盤於遊田,以庶邦惟正之供。國語.周語上 事之供給,於是乎在。字亦作 共 左傳.僖公四年 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