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的故事,張大千怎麼勵志學畫的小故事

時間 2021-08-11 16:38:12

1樓:**

數畫家才華風流古有唐伯虎,今有張大千。

去了趟臺北。街頭巷尾,最不會缺的是“川味”紅燒牛肉麵的招牌,小小一條永康街,居然能有三四家。奇怪的是,四川並無此味。

臺北的“川味”牛肉麵,源頭當然出自眷村,而以岡山的眷村可能性最大。岡山是空軍官校所在,官校自成都遷來,眷屬多半為四川人。

丈夫們每天駕駛飛機出門,也許要到晚上才回來。在家等候的眷屬們一邊提心吊膽地聽著天上的點點滴滴,一邊做著最熟悉的家鄉味道。

以這樣的心情吃那碗紅燒牛肉麵,會突然地感受到一種異鄉的滋味,身體中有某種情緒被喚醒,然後轉換著,突然便有一種酸楚的感情。

也許因為這種來自家鄉的特殊情緒,回到臺灣的張大千,才會特別愛用這道菜招待客人,畫家的牛肉麵,豐富而充滿想象,是那種豪放的樂觀。張大千之紅燒牛肉麵(正確名稱應是“黃燜”,不可加醬油)做法如下:

1. 先用素油煎剁碎的辣豆瓣醬

2. 放入兩小片姜,蔥節子數段

3. 牛肉四斤,切塊入鍋

4. 花雕酒半斤至一斤

5. 酒釀酌量

6. 花椒十至二十顆

7. 撒鹽

8. 燒至大滾,再以小火燉,約四小時

9. 煮麵

10. 分盤上桌

11. 可佐以芫荽、紅辣椒絲炒綠豆芽、鹽、糖、醋、胡椒、醬油、辣油

張大千很喜歡牛肉。張家的餐桌上出現最多的菜則是四川小吃粉蒸牛肉,這道菜香濃味鮮,裡面要放大量豆瓣和花椒,有些人還要放幹辣椒麵,以增加香辣。

但是張大千不滿意普通的幹辣椒麵,他用的辣椒麵一定要自己做,吃的時候要專門到牛市口買著名的椒鹽鍋盔,用鍋盔來夾著粉蒸牛肉吃。愛吃到這種地步,難怪畫家曾經自負地說:“以藝術而論,我善烹飪更在畫藝之上。

”張大千對於美食的熱愛,似乎從很久之前就已經結成。他在上海時,常常住在浙江寧波富商李茂昌家。一次,他吃了15 只大閘蟹,然後又偷跑到街上吃了8 個冰激凌球,結果到了晚上腸胃炎發作上吐下瀉。

深夜前來照顧他的,是李茂昌的女兒李秋君。

當被請來出診的醫生看到李秋君著急的樣子,急忙安慰她說:“太太,不要緊的小毛病,您請放心。”當然,李秋君並不是張大千的太太。

這讓張大千很不好意思,又不好解釋。第二天病一好,他急忙向李秋君道歉,李秋君卻只是微微一笑:“醫生誤會了也難怪,不是太太,誰在床邊侍候你?

我要解釋吧,也難以說得清,反正太太不太太,我們自己明白,也用不著對外人解釋。”

李秋君和張大千的相遇,像極了古代傳奇**裡才子與佳人的典型會面:據說李茂昌花了50 塊大洋,買回來一幅古畫,回來高興地拿給女兒李秋君看,李秋君端詳了一會兒說:“這是假畫,不過作畫者的天分很高,將來會有大出息。

”這個作畫者當然就是張大千。後來李茂昌遇到張大千,便說起此事,又邀請張大千到府上做客。張大千如約而至,看到客廳裡掛著一幅署名為鷗湘堂主的《荷花圖》,一枝殘荷,一根禿莖,一汪淤泥,飄逸脫俗,讓張大千擊節稱讚。

這畫,當然是李秋君畫的。

這樣浪漫主義的會面卻沒有得到傳奇**般的結果,原因我們已經不得而知,最大的傳聞是說張大千已有妻室,而李秋君不肯為妾,而那一方名為“秋遲”的印,似乎確實寄意“恨不相逢未嫁時”。

不過,兩個人確實有著不同尋常的交情,這些情意在飯桌上尤其明顯。張大千得了糖尿病後,吃的菜都要經過李秋君鑑定,她覺得能吃,才會自己把菜夾到張大千的碟裡讓他吃。可是張大千最饞甜菜,往往就會與李秋君玩起捉迷藏的遊戲。

一次宴會,男女分坐,張大千沒有與李秋君同席,李秋君在鄰席關照他不許亂吃。一會兒,上來一碗撒著桂花末的芋泥甜菜。

張大千故意大聲問李秋君,這道菜能不能吃。李秋君眼睛近視,錯看桂花末是紫菜屑,以為是鹹的菜,就回答可以吃。

張大千就趕緊挖了一大調羹吃。等到李秋君嚐到是甜菜,大叫不能吃時,那一大口早就進了肚,張大千還故意說:“我問了你才吃的。”

隨之而來的是飛短流長。張大千與李秋君的大哥李祖韓去澡堂泡澡,無意間看到一份小報,上面赫然寫著“李秋君軟困張大千”的標題,說張大千到了上海,就被李秋君軟禁在家裡,禁止他參加社會活動,她要獨佔張大千云云。

張大千看了十分不安,對李祖韓說:“小報如此亂寫,我怎麼好意思見三小姐。”誰知回到李家,李秋君主動把報紙給張大千看,說只要我們心底光明,行為正大,別人胡說也損不了我們毫髮,不要放在心上。

張大千、李秋君與上海畫壇同仁

張大千與李秋君曾一起過50 歲生日。有心的**們為他們合慶百歲大壽,張大千特意從四川坐飛機去上海,卡德路上的大風堂喜氣洋洋,客廳裡一對盤龍鳳紅燭,一幅紅底灑金箋壽字,金石名家陳巨來為他們刻了一方“百歲千秋”的印章,把兩人的名字和合慶百歲的紀念都包含在印章裡。

當天,兩人合繪了《高山流水圖》,就蓋上“百歲千秋”的圖章,還相約要一起畫50 幅畫互相題款,每張畫都用這塊圖章,湊足100 幅,舉辦一個兩人畫展。

這當然不曾實現。1949 年,張大千從東南亞到南美旅居,和李秋君天各一方。他每到一個國家,就要收集一點那裡的泥土,然後裝在信封裡,寫上“三妹親展”。

張大千去世後,人們發現有十幾個從來沒有被開啟的信封,都是寫給李秋君的,其中一封信這樣寫著:

“三妹,聽說你最近纏綿病榻,我心如刀割。人生最大憾事為生不能同衾死不能同穴。你我雖合寫了墓誌銘,但究竟死後能否同穴,實在令我心憂。

一生曾蒙無數紅顏厚愛,然與三妹相比,六宮粉黛無不黯然失色。今日猶記初逢時你一副可愛嬌憨模樣,銘心刻骨,似在昨日……恨海峽相隔,正是家在西南常作東南別,塵蠟苔痕夢裡情啊!”

信中所提及的墓誌銘,是指李秋君50 歲的時候在靜安公墓(現在的靜安公園)給自己買了一塊墓地,張大千寫了墓碑“畫家李秋君生壙”,經石刻硃紅色字立碑。

在李秋君墓穴旁邊,是張大千給自己買的墓穴,墓碑是李秋君為他寫的“張大千之墓”。

李秋君沒有收到這些信,1971 年8 月,她因病去世,此時,張大千正在香港舉辦畫展。起初人們不敢把這個訊息告訴張大千,張大千的夫人徐雯波覺得不好,就告訴了他。

在聽到這個訊息後,張大千面朝李秋君居住的方向長跪不起,幾日幾夜不能進食。他親筆作了一篇悼秋詞,最悲痛的是末句“古無與友朋服喪者,兄將心喪報吾秋君也!嗚呼痛矣……”

這篇悼詞據說在李祖萊手中,曾經在香港拍賣得二十萬。從那以後,張大千一下子就蒼老了許多,身邊**常聽他說的一句話是:“三妹一個人啊……”

張大千和夫人徐雯波

而他最常說的事情,則是1939 年的那個50 歲生日,和自己離開上海時,李秋君把自己親自為張大千書寫的菜譜交給徐雯波,對她說:“好妹妹,你能夠每天在他的身邊照顧他,有多好!”

摘編自《**太太的廚房》,中信出版社出版

張大千怎麼勵志學畫的小故事

張大千的故事?

張大千,這個名子取自什麼成語,張大千取自什麼成語

一問時代 張大千這個名字來自成語,大千世界。大千世界 d qi n sh ji 詳細釋義 解釋 佛教用語,世界的千倍叫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千倍叫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千倍叫大千世界。後指廣大無邊的人世。出自 宋 釋道原 景德傳燈錄 卷九 長老身材勿量大,笠子太小生。師雲 雖然如此大千世界總在裡許。張大...

張大千荷花圖的作品特色

鵎燢 被稱為 五百年來一大千 的張大千,其花卉畫中以荷花居多,作品不斷推陳出新,形成了馳名中外的 大千荷 張大千先生晚年畫荷作品,其畫筆大多是沒骨 寫意或潑墨潑彩,格新韻古,且依舊是恪守他一以貫之的強調物理 物情 物態。此外,張大千先生在操持畫筆之際,始終特別注意繪畫與書法之間的關係,提出畫荷需用正...

國畫大師張大千有什麼藝術成就,國畫大師張大千為什麼拒絕回大陸

易書科技 張大千,四川內江人,生於1899年。他的家世很大,是內江的望族。原籍廣東番禺,先世於康熙年間遷徙入蜀,定居內江,從事鹽業。幼年時,張大千就在擅長繪畫的母親和以畫虎著稱 自號 虎痴 的二哥張善子的薰陶指引下,對繪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除臨摹歷代名畫外,他還遍遊名山大川,以造化為師,刻苦鑽研。青...